形胜无名话金佛
发布时间:2024-05-16 09:12:08 来源:
新闻摘要:

  

  □ 余道勇

  金佛山属于大娄山脉,是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的交界。这里生态优良,自然景观独特,可谓西南形胜之地。

  既为金佛山,就不能不说到“佛”。

  当代文化名人、作家余秋雨为金佛山题词“山即是佛,佛即是山”,充满了哲理,山以佛名,佛以山存。真正的佛是不存在的,但佛又是无处不在的,在哪儿呢?在每个人的心里,也在每个人的身上。佛教进入中原大地,不是直接就进来了的,而是经过了五百年中华文明的洗礼和考核才得以成为中华文明的一分子。所以佛教劝人“立地成佛”,就是说每个人只要有觉悟、有善念、积善果,就可以“回头是岸,立地成佛”。

  那么金佛山的佛在哪里呢?

  让我们到金佛山上去寻找,但我们先从佛教东传开始说起。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原,后经历了数百年的中华文化洗礼,经魏晋南北朝,到唐代才基本奠定中国式佛教模型。也就是说,佛教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统治者以及底层民众的文化检查,以便于它适宜在中华文化的土壤中生存和发展,而不是一来就可以在中国立足的。中国佛教禅宗一祖普提达摩的故事,很大程度上就说明了这一点,从一祖达摩到六祖慧能,其实本质就是佛教与中华文明的碰撞及融合。有人说,在中国,儒释道三教是归一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这是有一些道理的。据说,在函谷关,也就是老子创立《道德经》的地方,是供奉着老子、孔子和释迦牟尼三尊神的。这也说明了中华文明的兼容性和包容性。

  金佛山自明代以来就有其名,而据华岩道坚法师考证,金佛寺建于唐朝年间,很有可能,金佛山之名是因为金佛寺而起。道坚法师在《南川金佛山佛教研究》一文中,提到南川最早的寺庙普济寺,当为汉代所创,这又把南川的佛教文化向前推到了汉代,至今有两千年历史了。

  南川的佛教传入,亦是在中华本土宗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本土宗教即是道教。据道坚法师说,金佛山也经历了由道转佛的历程。据清代《南川县志》记载,明代有术士何标,在三泉老龙洞施法求雨,骑着龙钻到洞里去了。他的嫂子亦会法术,炼三蛋石击打山壁,于是山壁洞开,三泉涌流而出,至今洞孔犹存。关于道士的记述还有不少,这说明金佛山周围多道术之士,也说明其时道教在南川一带也很盛行。而在清代,则鲜有道士方术记载,更多的是高僧大德的灵验记录。比如《南川县志》记载有寂参、心法、海映、了然等高僧,同时载有86处寺观,其中寺庙84处,道观仅有2处。说明到了清代,金佛山佛教比较盛行,而道教比较衰落。

  金佛山由道转佛,应该在明清之际,起于明代而兴于清代,而宋代的时候,可能更尊崇道教。据志载:“宋理宗时,有龙以救火宫掖,封普济王。”宋理宗时代,都城在临安(今杭州),宫廷发生火灾,金佛山地区老龙王前往救火,老龙洞被敕封为“普济”,龙王被封为普济王。这当然是传说和神话故事,但龙是道教典型的象征,说明其时仍以道教为主。据《南川县志》载,普济寺“宋建,明成化年间重修”,就把普济王变成了普济佛,并建了普济寺,而不是普济观,这说明金佛山地区的人们宗教倾向逐渐由道向佛转变了。

  金佛山曾是佛教香火旺盛的地方,据说曾有一百多座寺庙,有“东朝普陀,西拜金佛”之说。金佛山四大寺庙分别是金佛寺、凤凰寺、莲花寺、铁瓦寺,现均存遗址。现新建的金佛寺,并非是原金佛寺原址,而是在凤凰寺原址的旁边修建。凤凰寺现在也在逐渐恢复。铁瓦寺位于金山镇甑子岩上,现在也仅存遗址。莲花寺在风景秀丽的狮子口与石人峰之间的山坡上,已完全被树木丛林所覆盖。

  常在金佛山上游走的人,都应该知道金佛山之佛在哪儿。“金佛晚霞”是南川八景之首,南川举人康作霖曾题诗称赞金佛晚霞“形胜无可名,嵯峨矗云际,年年秋风来,日日多佳气,谁把牟尼珠,最高峰头寄,放出大光明,霞色满天地。”另一位举人袁蔼如则题诗赞道:“晚钟敲罢老僧闲,万丈明霞缥缈间,欲见金身亲说法,匆匆又被白云关。”在望佛台上远远望去,由于金佛山独特的桌山喀斯特地貌,金佛山主峰风吹岭及相邻的几个小山峰精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包含北坡绝壁和山体的金佛山大睡佛景观。睡佛头枕于西,位于金佛山北坡药池坝左侧山峰,胸腔之上为风吹岭,而胸腔恰好就是空旷宽阔的古佛洞。佛家有“佛心宽广”之说,在此得到印证。腹部即为紧连风吹岭的金佛山高山草甸一带,脚朝东向,蹬于狮子口。睡佛总长度据说达到十多公里,其神态安详,惟妙惟肖。每当夏秋晚晴,落日斜晖将绝壁岩体“佛身”映照得金碧辉煌,若金洒佛身,霞光满天,宛若金身大佛射出万道霞光,犹如“万丈明霞缥缈间”,那就是金佛。“山是一尊金佛,佛是一座金山”,信矣!

  其实佛自在心,心中有佛,遍地是佛。金佛山的佛,春夏秋冬,永远在我们的心中!

相关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