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书房
发布时间:2024-05-07 09:17:03 来源:
新闻摘要:

  

  □ 信鸽

  我家住房空间本身就不大,几年前是有一间单独书房的,可自打女儿出生后就成了她的卧室。没办法,母亲考虑到我和父亲甚爱读书,便特意把阳台的右墙壁制成格子间,将我和父亲珍藏的书籍都腾挪进去。无疑,阳台自然成了我们一家读书人的简易书房。

  不管大小,有书房就好。有书房就拥有一个独立的、安静的读书空间。相较于流行的电子书,坐在家里的书房,手捧纸质书不仅可以边读边勾画,还可以边读边备注,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如果想增加一点仪式感、成就感,还可以精心挑选一个精美的笔记本,将遇上的金句、妙句摘抄下来,尤其是引经据典、常用古诗词等,时常翻阅、背诵,长此以往可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对伏案工作者帮助甚大。

  于是乎,每到下班和周末时光,我和父亲都会不约而同地移步书房,泡上一杯养生的菊花茶,在格子间里翻阅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沉浸在书的海洋里。读书的过程,时刻都被一种幸福和兴奋包裹着,就像干了一天体力活后舒适地躺在沙发上,享受极了。

  俄罗斯剧作家骞·斯迈尔斯说:“好书常如最精美的宝器,珍藏着人一生思想的精华。”读书应有所选择,要读精华的书,读有意义的书。父亲喜欢阅读的是历史类书籍,诸如《三国演义》《红楼梦》《资治通鉴》《孙子兵法》等。他经常对我说:“多看历史类书籍可以增长智慧、开阔眼界,活出更高层次的人生。”回想上学时,我的作文之所以会被语文老师当作写作样板,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在父亲的长期熏陶下,我阅读了大量历史类书籍,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如此我写作时才能够信手拈来,别具一格。

  父亲说的话是有理的。大学毕业后,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喜欢的书籍大多是业务类书籍。

  可能有人会纳闷,休息时间看业务类书籍会不会是一种心理负担?恰好相反,我认为这并不是负担,而是修炼“内功”的一种方式,只有多学习,多阅读,才能克服本领恐慌。倘若不利用时间加以学习,就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跟不上工作的节奏,最终走向“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被动局面。

  读书的乐趣在于能够提升格局、心明眼亮。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最热的词要数“新质生产力”。为了剖析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我们不能浅尝辄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应该刨根问底,弄明白逻辑关系。为了弥补理论上的不足,我再次重温了《之江新语》,我对其中《要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中提到的:“站在战略的高度,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观察和处理问题,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一句话印象特别深刻。通过阅读、感悟、反思,让我明白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树立全局观念,因地制宜、把握规律,掌握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在工作中厘清“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辩证关系,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当然,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困难,难免会感到情绪失落、焦躁不安,适当的心理调节也是很有必要的。为此,我家的书房里除了有与工作相关的书籍,还有美文、美食等休闲类书籍。古人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阅读它们,就像遇上了一位心理辅导老师,寻觅到了治疗“痛苦”的药方,它可以帮助我调节焦躁的心情,让浮躁的情绪变得稳定。比如碰上好的美文,就是一碗心灵鸡汤,令人茅塞顿开,神清气爽;阅读美食书籍,也可以让我忘却烦恼,享受生活,关注健康。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在自家书房里面读书,是令人最惬意的读书方式,捧卷而读,倦极则眠。所以无论如何,即使房间再小,也要为自己留一个书房,哪怕工作再忙,也要挤时间看书,切莫偷懒。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愿我们都做一个读书人,多读书、读好书,好好读书,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书香走进每一个百姓之家。

相关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