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剃头挑子
发布时间:2024-01-02 09:09:44 来源:
新闻摘要:

  

  □ 于治国

  在那个风尘仆仆的年代,一个乡村剃头匠走过了他平凡又伟大的一生。他就是我的父亲,一个手握剃刀,以善良和热心赢得人们尊重和爱戴的普通人。

  父亲生于上世纪30年代,比母亲小三岁,父母一共生养了我们姊妹9个。在当时那个年代,因家里人口多,一大家子吃饱饭就是个大问题。父亲除了忙田间地头上的农活外,还特地拜师学了剃头的手艺。

  在农闲时节,父亲便开始给乡邻们理发。刚开始的时候,父亲是不收费的,后来,来我家理发的人看到我家的条件,觉得于心不忍,便适当地给点钱意思意思。最早的时候是几分钱,后来便是一毛、两毛。这些钱,也用在了家里的生活开支上了,成为家里一笔可观的收入。

  有时,邻村的人也会邀请父亲去他们村理发,这时,就需要外出的工具。理发用具不用说,关键是要有一把坐上去很舒服的椅子。于是,父亲便请当时村里最有名的木匠老侍,做了一把很有特色的理发椅子。这把椅子的最大的特点就是椅背可以前后移动:开始理发的时候,椅背是直立的,便于理发;当需要刮胡子的时候,就调整椅子中间的金属齿轮,把椅背使劲往后靠,这样一方面刮胡子比较省事,另一方面人躺下来也很舒服,可谓两全其美。

  外出到邻村剃头不比在家里,行头少不了。除了要穿一身大褂外,还要有一根上好的扁担,将剃头工具随身携带。扁担的一头挑着工具箱,工具箱里装满剃头用的推子、剃刀、机油、梳子、磨刀石、毛巾等物品,另一头则是一把剃头专用椅。

  从此,一副行走的剃头挑子,便成了那个年代我老家附近一道亮丽的风景,剃头挑子到了哪里,哪里便是人群聚集最多的地方。有时是在熟悉的人家里,有时遇到逢集便在街头,人们围在一起,边理发边聊天,父亲俨然成了农村活动家。

  久而久之,父亲成了四邻八乡的名人。不仅如此,父亲当时拜师以后,还学了一手正骨绝活。村里有谁干活不注意,遇到胳膊扭了、关节脱臼了,或者下巴脱位等情况,到父亲这里,三下五除二,一会儿就能治好。因此,父亲在周边地区名气越来越大。

  但这种帮忙的事,父亲从来不收钱。时间长了,人们都知道父亲的脾气,便不再强求,只是过后送些鸡蛋之类的东西,聊表心意。

  后来,我三哥初中毕业后就跟着父亲外出剃头,挑剃头挑子的重担,就落在了三哥的肩上。

  三哥跟父亲外出剃头其实就是学徒工,但他非常喜欢剃头这个职业,学得也快,很快就上手了。有好长一段时间,到达目的地后,剃头挑子一放,父亲就会和熟悉的老朋友们聊天,让三哥自己给他们剃头,只有人多了,忙不过来,父亲才出场。

  父亲在村里人缘极好,而且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有一天深夜,村西头一家姓张的老人突然去世,老人的儿子来到我家,让父亲帮老人理最后一次发,父亲二话不说,拿起剃头的家伙就去了。

  回想父亲的一生,耳边仍时常回响着父亲的话:“人行好事,莫问前程。”我工作后,父亲常跟我说:“吃自己的饭,人家的饭是人家的,千万莫伸手,更不要动这份心思。”

  父亲没上过学,但父亲朴素善良要强的性格,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正直、公平、自律的种子,直到现在,每每想起老父亲的话,仍觉受益匪浅。

相关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