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重庆人的乡愁
——读余道勇散文集《山与水的邂逅》
□ 赵义
南川是一个美丽和险要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川黔、川湘交通要冲。作为一名文史爱好者,我特意去重庆市南川区进行文化文史交流,并考察西部陆海新通道南川一带的古道交通情况。余道勇先生不仅热情好客,还全程陪同我们走访和参观南川的文化古迹、茶盐古道,交谈甚欢,于是我们成为好朋友。余道勇先生将他的近作《山与水的邂逅》散文集作为礼物相赠,我读后,不禁对他所描写的重庆的山水、金佛山的风情及他所流露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和钦佩。
余道勇是湖北人,已在重庆工作生活了十六个年头,也可算是一个新重庆人。他从事过学校教育、城市管理、城建城投、宣传文艺等多个基层工作,工作之余笔耕不辍,时有散文作品见诸报端,并于2023年初结集出版了散文集《山与水的邂逅》。要了解和认识新重庆,读余道勇先生的《山与水的邂逅》,也许是一个比较有效的途径,要了解和认识新重庆人,也可以通过读其书来实现。“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反过来说“想见其为人,读其书”,亦成立。我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住了。
这是一个新重庆人对重庆的打望。打望,是一种观察,更是一种思考。当思考诉诸笔端,余道勇笔下的重庆就有别于老重庆人笔下的重庆,更有别于重庆过客笔下的重庆,而是一个新重庆人对重庆这座城市的观察与思考。这种思考是“不辞长作重庆人”的生活观,是“多彩重庆”的城市观。“一座城市的崛起,大抵离不开两个因素,一个是人文因素,一个是市场或经济因素。人文因素是根脉,经济因素是决定力量。”这就是余道勇作为一个新重庆人的看法,也是他融入重庆、成为一个新重庆人的感悟。
《山与水的邂逅》更多写的是重庆南川及金佛山。南川或者金佛山是重庆的一个代表和缩影,是反映着重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特点的代表和缩影,也是我们了解和认识重庆的一个小视角、小切口。我们九月到南川学习交流时,余道勇陪同我们参观尹子祠、史志陈列室、观音岩驿站、龙岩城等,他讲起南川的历史建制沿革和山川形胜,都如数家珍。如果不是平时的勤于思考、富于积累,是做不到对南川的“家底”了然于心的。这也是他能够写出《山与水的邂逅》的原因吧!
余道勇在南川生活工作了十多年,他写金佛山、凤嘴江,写山王坪、半溪河,关于山与水方面的篇章较多。刘先畅先生对此书写的序,已经作了很精当的品读和评价,应算是很懂余道勇的知音之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想必余道勇从山水之间得到了许多智慧的启迪。
他带领我们寻访观音岩驿站及古驿道。在观音岩驿站生活了数十年的谭糍粑洋芋饭老板热情地招待我们喝油茶,讲述驿站的兴衰故事,余道勇为我们唱了一首油茶歌,这种场景很有韵味。我第一次喝油茶,有点不习惯,但它的盐味、茶味、油味以及乡土气息,再加上好客的“山里人”混合进来的一股热情和“劲道”,让我们将碗里的油茶喝得一干二净。他带领着我们登上龙岩城,让我们领略南川最美的风景。他在《山与水的邂逅》里写重庆,写南川,写金佛山,写凤嘴江,我们也在与他面对面中,认识重庆,认识南川,认识金佛山,认识凤嘴江。一个湖北人,一个新重庆人,成了重庆山水的代言人。
金佛山是南川的福山,所以南川的城市宣传语就是“金佛山福南川”。余道勇笔下的金佛山,由《初识金佛山》《再识金佛山》,进而《万物并秀金佛山》,他对金佛山的认识,是层层递进的,这何尝不是他多年工作和生活历练而发自内心的呼唤?他对金佛山的叩拜,源于真心。他站在金佛山顶峰风吹岭,不仅体悟出“极顶之妙,在于见人见性,直指人心。”更在于他深信“这个民族、国家在历经百年磨难后的觉醒和崛起”“这才是深深的文化自信”。
城以山兴,山以城名。正因为有余道勇这样的新重庆人的努力耕耘,勤于思考,并诉诸笔端,才让重庆这座城市以及金佛山声名远播,充满了深厚的人文气息。
余道勇不仅对山和水充满情感共鸣,也对家人、亲人、故乡充满了思念和感恩。这是一个新重庆人淡淡的乡愁。该书的“此情此景此心”栏目中多数篇章都可归入乡愁类纪实散文。“红苕”“米饭”“竹笋”“端午”“中秋”“明月”“年味”“刨猪汤”“爆米花”,每一篇都是浓得化不开的乡音乡情。其中有多篇是写母亲、父亲和故乡的文字,尤其是《依吃苕,我吃米》这篇散文中写道:“在我的老家,称呼母亲不喊妈妈,而是喊‘依’,这是一个极少见的方言称谓。”我们希望有方言专家能够讲清楚这个“依”字的来历,以解余道勇的乡愁之万分之一。
当你读到《在母亲的歌谣中长大》《父爱无言》《明月何曾是两乡》等文章时,在共情的语境下,你也会止不住地想起你的父亲母亲,你也会感动,你也会热泪盈眶……
乡愁,源于农耕文明,乡音难改、乡情难忘、乡亲难舍、乡土难离的乡愁情怀深深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血脉和精神家园里。余道勇出生于湖北的乡村,所以乡愁是他的心灵之根。他的乡愁除了根植于故乡的乡情乡亲乡土,也焕发于重庆南川。是重庆的山山水水,激发了他对故乡的思念。所以,我把余道勇的乡愁暂且命名为一个新重庆人的“新乡愁”。这种新乡愁,还包含了朋友之间的互相牵挂,也包含了对南川农民作家老聂费时30年写就10万字乡村小说《沥泪的流年》的关注、支持、理解、帮扶。
大山无言,文以化之。余道勇对重庆山与水的赞美,对乡愁的眷恋,大道至简,直击人性深处的善良、美好和温情。
我们与余道勇相处了一天,他在《山与水的邂逅》中使用的语言,与他在生活工作中讲的话,是一致的,是朴实的,是自信的,令人信服。虽然我们与余道勇初相识,但他给我们的印象却是朴实无华,像兄弟一般。我相信,是他对金佛山十多年的叩拜,养成了一个新重庆人的性格、兴趣、爱好、待人之道。
这是作者的性格,也是重庆山水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