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景物记
发布时间:2023-11-28 09:52:31 来源:
新闻摘要:

  

  □ 熊芯

  一段时间,我喜欢和几个摄影朋友,登上大观镇邻近的香炉寺茶山的六角亭,去拍摄大观镇的晨曦和傍晚的美景,去感受大观镇色彩斑斓的四季变化。

  大观镇西高东低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它独特的低山和浅丘地貌,雨过天晴,平坦低洼的地势,水汽便慢慢升腾,大观集镇在云雾缭绕中时隐时现。此刻,阳光从云层中穿透雾霭和林木,柔美的光束照射在大观原点的玻璃光伏连廊,再将光线向天空反射回来,一幅广袤平畴的乡村美景便呈现在眼前。镜头里偶尔有白鹭、灰鹤贴着龙川江水波不兴的江面翩翩飞舞,那种鹭鹤齐“舞”的田园风光,那种落日映飞鸟的美丽画卷,确实如梦似幻。

  说起大观,可能人们的第一印象,应该会想到《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但我这里所写的大观,是重庆市南川区大观镇。该镇面积87平方公里,是全国重点镇、全国特色小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也是重庆经济百强镇、首批乡村旅游示范镇。

  其实,大观这两个字,单从字面意义上讲,指盛大壮观的景象;另一层含义指规模宏大、内容齐备。徜徉在大观镇这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土地上,让人感觉到——大观镇呈现出非同凡响的大观景象。

  历史上,大观不仅是南川的北大门,同时也是川南黔北通往重庆的重要驿站,古称“大关”,后演绎成“大观”。大观从开埠以来,众多商贾云集于此,他们从云贵高原,大娄山脉一带收集山货经大观上渝府下鄂州,自古成为繁华的川黔鄂古道。据《南川县志》记载,大观也称“观音桥”,观音古桥是建造在川黔鄂古道龙川江支流上的一座单孔石桥,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正是由于南来北往人员的交流和融合,形成了大观人包容开放、勤劳善良、吃苦耐劳的精神特质,也给这里的人们走出大山,了解世界打开一扇门,从而孕育了大观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镇内还有花巷、圈井、十八梯、清平寨、福禄关、张之选碉楼、罗氏庄园朝门等历史地名,这些古迹和地名彰显着这条川黔鄂古道上的曾经与过往,繁华与兴衰。

  大观原野,空气清新,香风习习,我站在空旷的田野上,聆听大地的呼吸,万物的私语,也仿佛能听到发自内心的声音。

  山风是那般的温柔,当我们走进金龙村乡情馆时,被那些亲切熟悉的农具深深吸引。铁锨、锄头、镢头、犁铧、笼、背篼、扁担……看着眼前的各种农具,让我想起小时候,那时我并不明白,父亲为何对赖以生存的土地那般虔诚,种田如绣花,精耕细作,样样农活儿都得讲究。长大后才知道,农具对于庄稼人的重要性。父亲爱惜农具,铁锨、锄头、镢头、犁铧,每次用过,他都会蹲在地头,寻一块碎瓦片,或扯一把野草,将上面的湿泥擦拭干净然后挂在通风阴凉处。

  土地是万物之母,大观作为南川的产粮大区,大观人匍匐在土地上既嗅到了土地芳香,也听到了龙川江的怒吼。曾经的龙川江一遇到下大雨就要涨水,涨水时成片的稻田被淹,村民们看着龙川江“撒野”也只能望江兴叹。为解决龙川江洪水泛滥,当地政府开展了治江工作。新建护岸堤32.4公里,河道清淤16.2公里,改建人行桥13座,拆除原龙川庙水电站及其拦河坝。护岸断面采用浆砌石与土堤复合的生态式,河道常年水位以下采用浆砌块石贴坡式护岸,常年水位以上采用土堤,迎水面植草绿化,堤顶硬化兼作人行休闲小道,两边种树。沿河道适当长度设拦水坎、下河梯道和田间排水孔,既方便群众抗旱取水,又增加河道水景。同时,龙川江沿岸进行景观绿化,修建乡村旅游公路,打造廉政文化公园,真正把龙川江流域打造成为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园。

  当我再次登上香炉寺的观景亭,整个大观尽收眼底。那些漂亮整洁的农家小院,那些袅袅婷婷的农舍炊烟,那些整齐划一的科技大棚,让人感受到了一面是人间烟火,一面是科技的春天。

  田野上的一朵云飘在半空,洁白的云朵是那样的轻盈纯净。在大观,体验采摘“蓝莓”东篱下,悠然可见“金佛山”的诗画田园美景;品尝稻田泥鳅、酸汤老鸭以及土制腊肉等乡野美食,这样的景镇村一体,农文旅融合,让心之归处是原乡。在大观,我们看得见山,也能望得见水,可听见乡音,也可记住乡愁。正是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在乡村振兴的号角声中,大观儿女正接续奋斗,相信他们一定会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也必将更加蔚为大观!

相关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