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道勇
大观原点,为什么不是“大观圆点”?
大观镇区位优越,是南川融入中心城区的首要门户,距中心城区仅半小时车程。这里是国家级生态农业园区和中医药产业科技园区,有十二金钗大观园、川军血战影视基地、现代农业观光区、市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片等旅游景点,有星级农家乐30多家,全年可接待游客400万余人次。在这里建设一个游客集散中心,很有必要。
大观原点应运而生。人们关注的不仅是这个游客中心的功能,更把注意力放在那独特的圆顶建筑上,大家有时误为“大观圆点”,而实际上它叫“大观原点”。“圆点”好理解,因为它是圆的,而原点呢?
原点就是原乡,它不同于物理的“圆”。在这里,我们听得见乡音,看得见乡愁。今年春节期间,有书法家来此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为村民们免费书写春联,现场人头攒动,供不应求。人们从远方归来,找得到这么一个地方,倾诉乡情,寄托原乡。
原乡就是故乡,是带着文化韵味和情感因素的故乡。美丽的黎香溪,这个名字就够美的了,如果再加上一丝传说,你或许会被感动得流泪。传说,黎香溪畔就是一位名叫黎香的姑娘与一只白龙相恋相守的故乡,但由于清规戒律的阻隔,二人不能长相厮守,白龙便化身为黎香湖,守护这一片土地。所以现在黎香湖的形状就是一条龙的形状,那龙角龙须龙足龙爪活灵活现,不信你可以打开地图来看看。而黎香姑娘思念的眼泪,也汇成了一条溪流,这条溪流就是黎香溪。
然而神话毕竟是神话,它反映的是人们心中最美丽的最善良的一种愿望。还有一种说法,说的是大观地区是金佛山下的鱼米之乡,同时盛产梨子,每到春天,这条溪流的两岸梨花香气四溢,人们流连忘返,便把它叫作“梨香溪”。但好景不长,由于战乱等原因,这里的人们不得不顺着梨香溪去往巴县、涪陵、渝州或更远的地方谋生。背井离乡,乡愁依依,人们又把这条溪流称为“离乡溪”。离乡和离愁,春去冬回,人们把乡愁都寄托在这一条“离乡溪”上。后来,人们安居乐业,鱼米之乡变身生态农业园,人们又怀念起了黎香姑娘,这条溪流便又叫作了黎香溪。
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总是伴随着文化的因素。譬如我们能够来大观采风,也是借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光。不论是花田小院,还是漫居·黎香渡等民宿,都不是只供你吃饱喝足的物质供应站,更是精神享受的文化旅游。在现在的消费中,如果没有文化的因素,还不如茹毛饮血和刀耕火种。就拿金龙村这个名字来说,金龙村就是金银寺和龙井湾各取一字的组合,这够有文化的味道了吧!
文化,永远是乡村发展的主题。大观自古就有文化的基因,人杰地灵。
金佛山碧潭幽谷景区入口处有一石碑,碑上刻着一首七绝:“一枝邛竹一诗囊,两腋清风送夕阳。几度别僧还小立,天生两眼为山忙。”这首诗就是大观籍前清举人周伯寅所撰,说的是周举人与金佛寺僧人相送道别的故事。
在《南川县志》上还录有一首小诗,诗云:“不用玲珑斗好峰,扶舆磅礴此为宗;石蟠窟宅藏霖雨,松林波涛起卧龙。”同样描写的是金佛山景观。此诗的作者是周伯寅的堂叔周士岳,亦为前清举人。周家一门,明代自江西吉安入蜀,移居南川观音桥(现大观),到周士岳一代兄弟八人,有五人考取举人或进士,加上贡生共有十六人之多。再往后,周氏后裔中有周应培、周应德兄弟,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重庆地区的地下党员,其中周应培曾任川师、南川、南岸等地中共地下党支部(特支)书记,周应德是中国刑法学创始人。
大观的文化传承不仅在于人杰,还在于古迹。目前大观镇境内除了三百年古桥观音桥,还有花巷、圈井、十八梯、清平寨、福禄关、张之选碉楼、罗氏庄园朝门等历史地名,彰显着这条川黔茶盐古道上的繁荣和兴盛。其中,张之选碉楼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罗氏庄园朝门是市级历史建筑。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美好生活是什么,不就是高质量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吗?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首要任务,而乡村文化的发展和振兴,则是高质量生活的关键所在。大观这片热土,不正是在朝着高质量的生活目标而努力奋斗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