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道勇
大观有一个好听的曾用名,叫观音桥。
观音或观世音在原生佛教里本来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但是佛教文明在经受中国传统社会文化洗礼的过程中,赋予了观音菩萨消灾送福、治病救人的本事,于是人们对观音的好感度骤然上升,观音深受民间爱戴。因此,以“观音”为名的地方就多了起来,中心城区就有观音桥商圈,南川也有不止一处地名为“观音”或带“观音”的,如观音岩、观音碑、观音桥等。
大观这个地方,古时就叫观音桥,什么时候叫为大观的呢?
“大观”一词在1991年版的《南川县志》上出现最多,其上有“大观区”条目,放在区乡镇概况一章中,然后在“民国”一节中载:“民国13年(1924年),(南川县)划分都(区)和大场……9都(区):县城、水江、大观……”这是1991年《南川县志》里描述1924年民国时候的区划,这说明早在1924年,大观这个名称就有了。那么,更早的志书中关于“大观”的记载在哪儿呢?
1991年版《南川县志》在“行政区划·清代”一节中还说,“有清一代,南川县均实行里、甲制,观音桥属于南川县丰隆里上六甲。”这说明在清代,大观这个地方仍然是叫“观音桥”的。而在民国15年,也就是1926年编纂的《南川县志》(民国版)中,“观桥乡”或“观音桥”名称反复出现,比如在“金佛左部”条下记载:“观音桥,邑之精华地也。纵横四望,水田漠漠,如砥如镜。众山四面宫之,则又如盂。”其他还有多处记载为“观桥”者,全书并未找到“大观”之名。这段记载,起码说明在1926年前后一段时间里,所谓的“大观”之名,似乎并不存在,或者不能确证。但有一张《民国三十六年南川县地图》,则明确标出了大观乡的位置,这起码说明,“大观”名称早在建国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南川解放后,仍然沿用“大观”一名,作为乡镇区划的名称。
至于为什么叫“大观”,据说是因为邻县巴县亦有一处叫观音桥的地方,为了区别,南川县的这个叫作大观音桥,巴县那个叫作小观音桥,再然后,大观音桥成了“大观”,小观音桥成了“小观”。
既然叫作观音桥,那一定与桥是有关联的。观音桥是确切存在的,它位于大观镇镇区,是南川地区最为古老的石拱桥之一。
古代南川,一直辖有金佛山。金佛山是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的交接处,也是大娄山脉北端之最高峰。有山必有水,金佛山是长江水系之綦江、乌江两大支系的分水岭,在金佛山沟壑之间形成了一百多条河流,遍布南川境内。而独大观片区的两大水流龙川江和黎香溪,其发源地不是金佛山,而是独成一支,如龙川江发源于水潈老木沟,流经大观、木凉、河图、石溪,在鸣玉汇入大溪河入乌江,而黎香溪则发源于黎香湖,流经大观、白沙、太平场,经涪陵入长江。
水流众多,必然产生渡或桥。在无桥的交通要道,大多有公益性渡口,比如峰岩正阳古渡、太平场隔渡滩渡、庆元庞官渡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建造桥梁。在南川地区,各种古桥有一两百座,均有百年以上历史。
观音古桥就是建造在川黔古道龙川江支流上的一座单孔石桥。据有关资料记载,观音桥建于明朝崇祯八年,即1635年,已有380余年历史。这次采风,我们真的应该去看一下这座桥的。也许由于观音桥只是大观街上不起眼的一部分,所以并不吸引人们的注意。
据说,此桥在建设过程中,有人挖出一尊观音菩萨石像,于是取名为“观音桥”。大观是贵州茶商和盐商去往木洞、蔺市、丰盛等地进行货物贸易的茶盐古道重要节点,商贾达人来往频繁,人们希望平安、发财、生意兴隆,将此桥称为观音桥,抑或有祈求菩萨保佑之意。
为了交易或打尖的需要,清代在此建场易货,便以观音桥之名为场名。当时南川建有40多个场,作为供人们交易的市集,其中观音桥场是南川第三大场。古时南川有“一陈二水三观音”的说法,一陈为“陈家场”,即现在的南平镇;二水为“水江场”,即现在的水江镇;三观音为“观音桥场”,即现在的大观镇。据《南川县志》记载,陈家场和水江场商铺有三百余户,观音桥场有一百六十余户,其他的场均只有二三十户到五六十户不等。这说明,古时“观音桥”是贸易十分活跃的地方。
现在的大观,是龙川江畔的一颗明珠,黎香湖边的一片热土。龙川江的悠悠吟唱,黎香湖的清清诉说,见证着大观新时代的巨变。南川在城市规划中也把大观列为城市副中心,要将其打造成重庆最美城市郊区、美丽宜居小镇、现代农业观光区和中医药产业科技园区,真是名副其实、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