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 芯
初夏时节,天气开始变得有些燥热。
当村民渐渐忘记那只狐狸的时候,有人在埋葬狐狸的那个陷阱里发现,从陷阱底部居然长出了一丛茂盛的竹子。竹子生长很快,秋天的时候,村里有人砍些新竹回家编竹笼,想装上鸡鸭到乡场上换钱买粮。不承想,那些鸡们鸭们一见到那竹笼就毛骨悚然,满地扑腾,死活也不肯钻进竹笼。从此,村里人叫那片竹为狐狸竹。由于再无人去砍伐,那里很快长成一片竹林,格外的茂盛,格外的翠绿。
村里安静下来以后,合并江元小学的事便提上了议事日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江元村唯一的江元小学是由一座破庙改建。建校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鲜有识字的。
学校坐落在茵茵如染的大山褶皱处,只有一名教师、三四个学生,因年龄大小不同,只能采用复式教学方法。由于条件艰苦、居住分散、校舍简陋,难得有老师在这里安心教学,绝大部分孩子零零散散读完小学后便辍学了。初中则要到更远的河鱼镇去就读,从建校到国家恢复高考制度,江元村仅仅只有3个初中生。后来,高中毕业的黄仁华,从洪洞村来到江元村当何家的上门女婿,他倒成为江元小学任教时间最长的老师。
江元村小马上要撤了,安置学生到异地上学成为村委的一项重要任务。村里安排袁大福征求每位家长的意见,可选择到河鱼镇读初中,也可申请到县城里的一中、二中两所学校。能去县城里的学校读书,对于大山里的孩子来说,是多么自豪而又幸福的事情呢,袁大福的小儿子袁春旺直接进了川南中学,因我父母支持我去县城读书,我也很顺利地进入了川南二中。黄磊向母亲哭诉也要和我一起去县城读书,可是,袁大福却说:“到县城读书只有两个名额。”何江红知道袁大福是有意为难她,便对儿子说:“儿啦,你一定要给为娘的争口气呀,你看人家有权有势,就是到县城读个书,那个姓袁的,也随意拿捏我们孤儿寡母,你要是将来强大了,谁还敢欺负咱们呢?”何江红边哭边擦眼泪,黄磊也跟着母亲哭,哭过了,黄磊毫无选择余地只好去读河鱼中学。
我去川南二中读书的那个早晨,黄磊给我拎东西送我去镇上赶客车。我俩从袁大福房子后边路过,黄磊突然想起母亲的话,心里顿时痛恨起袁大福来。他从路边的草丛中捡起石块投向袁大福的瓦房。伴随“噼啪”一声,屋里传出袁大福婆娘的骂声。听到屋里传出的骂声,黄磊觉得还不够解气,又朝瓦屋扔了一颗较大一点的石头,然后才一溜烟跑进了林子里,跑了很远很远我们才停下来。黄磊站在路边,两手叉腰,边喘气边傻傻地笑,笑得开怀捧腹,笑得双肩颤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