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文臻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一轮圆月高挂,中秋节的氛围便在月饼的醇香中氤氲开来。如今月饼的口感越来越丰富,包装也越来越精美,但每每于皎洁月光下,沏一壶茶赏月吃月饼时,回味起来唇齿留香的,却是儿时那一筒做工粗糙包装简单,藏在米缸里的月饼。多少次它带着抹不去的香甜从记忆的扉页走下来,伴随着八月十五的月儿,跃上我的心尖。
年幼时,正是物质贫瘠的年代,对于孩子来说,最开心的莫过于逢年过节,主要原因就是能吃上一些平时吃不到的东西。可偏偏中秋这个节最能吊足孩子们的胃口,自农历八月初一起,家家户户开始备节货、做糕点,“节味”有了,过节的氛围感也拉满了,但真正的重头戏却迟迟未到。嘴馋的小孩每天掰着手指头,盼星星盼月亮,把太阳盼下了山,抬头一望,月儿依然弯弯。阿嬷说:“月亮姑姑还未打扮好呢,月儿圆圆时她就来喽。”阿嬷不知道的是,我其实等的不是月亮姑姑,是月光下那满满一桌用来“招待”月亮姑姑的“糖货”——各种水果糖果糕点,最令人垂涎的自然是那香气四溢的月饼。
天知道,老街口那一筒筒摆在铺门口的月饼有多诱人!每天我背着书包从那儿经过,那用红油纸包裹着的、圆圆的、一筒一筒的月饼总是惹得我驻足停留,细细思量里面到底包的啥馅?是甜的还是咸的?香气透过厚厚的油亮油亮的红纸,直钻进我的小鼻子。“1、2、3、4……一筒四个,好诱人的月饼啊!”刚学会数数的我一边咽着口水一边如天兵点将。“再忍忍就能吃上了。”一饱眼福之后,带着这个美丽的念想,摸摸咕咕作响的小肚子,我一边宽慰自己一边快步走回家。
果然,客厅四四方方的饭桌上,摆着一筒油亮的月饼。我三步并作两步,甩下小书包就要下手。这时候,眼疾手快的阿嬷总能抢先我一步,按住我的小手:“别拆别拆,你大姑送来的这筒饼,明天要给你舅公送去。”“那二姑送的呢?”“小馋猫,明天你还得给你外婆送节呢!”“那三姑的呢?”……一转头,阿嬷的身影已经不见了。往往就这样没了下文,留下不明所以的我,在那儿自作主张给家里的亲戚论长排辈,分配月饼。一进一出,算来算去,我总认为应该有剩余,却始终搞不明白阿嬷把多出来的藏哪儿了。
直到八月半这天,晚饭后,阿嬷先是在院子里摆上一张八仙桌,然后像变戏法一样拿出一筒月饼,轻轻剥开红油纸,轻轻取出,放进红塑料盘里,和其他供品一起,恭恭敬敬摆在八仙桌上,不时抬头望天空,自言自语:“月娘该现身了吧。”这时候,我们几个小孩就会在一边助力喊话:“月亮姑姑,月亮姑姑,快出来吧!”许是受到了召唤,不一会儿,清澄如海的夜空,一轮皎月缓缓穿过薄薄的云层,如明镜高悬。孩子们兴奋得手舞足蹈:“拜月娘喽拜月娘喽!”瞬间,大地洒满清辉,亮如白昼。圣洁的月光下,叽叽喳喳的孩子安分了下来,学着阿嬷的样子点香叩拜,嘴里念念有词,在这个花好月圆夜,一起把美好的愿景遥寄月娘。拜完月娘,一家人围坐桌前,大人们品茶赏月话团圆,孩子们打着饱嗝听阿嬷说嫦娥仙子、吴刚砍柴的故事。而我,还不忘追问阿嬷到底把月饼藏哪里了。阿嬷笑而不语,牵着我来到厨房,打开大米缸。我伸长脖子一看,里面竟还有一筒油滋滋的月饼直冒香气。阿嬷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明晚我们继续吃月饼,丰衣足食,圆圆满满!”阿嬷笑了,我也笑了。
原来,藏在米缸里的月饼,藏着的不仅是阿嬷持家有道的精打细算,还有如此美好的寓意。我愿继续把它珍藏,让它历久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