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酱园
发布时间:2023-08-15 09:07:59 来源:
新闻摘要:

  

  □ 范志民

  披一身四月天的柔和与舒适,我走进掩隐在南川区大观镇樱花大道旁的重庆“三不加”酱油食醋酿造基地。这里古朴安静,一派酱金色景观。虽然我早已是它的食客,但对它为何叫这么个“特别”的名字怀有好奇。第一次有机会走近它,观与听,都自觉细心和认真起来。

  “厂在景中,景在厂里。”健谈的引导员小赵,用无不自豪的口气表达她的开场白。跟随她的脚步,我的目光扫过宫殿式的厂区围墙,花园般的内部绿化,落在了这座酱园既广阔又平整的晒坝上。坝场上摆满酱金色肥硕的晒缸,每一口缸,都有一顶同样合适得恰到好处的锥形竹编帽,帽顶均系有一飘红缨子。乍一看,满园春色里,长满了超大的金蘑菇,绘出一幅金色童话的场景。

  若定睛细瞧,无数膀大腰圆、敦厚拙朴的晒缸,纵向成列,横向成行,或一起脱帽,或一同戴帽,时时整齐划一,让人联想到古代较场上,稳坐如山、苦修高深武艺的将士。晒场旁边,搭有“三不加”直播棚,棚内电视屏幕滚动播放着“三不加”的员工日常工作的录像实况。画面里,员工们在晒场上热火朝天紧张有序地忙碌着,地道浑厚的重庆男声口音解说道:“八点十分,雾气蒙蒙的清晨,预示了当天会出太阳,咱们也抓紧时间给酱缸揭盖子,让金色阳光住进来。”

  镜头一转,暑日骤变严冬,雪花飘舞,酱缸都被戴上了小山似的雪帽子。还是那位男士的话音:“你知道我们‘三不加’传统酿造,为什么必须经过365天以上的长时间发酵,经历‘夏日晒、冬捞冰’的完整过程吗?因为充足的阳光让酱缸内微生物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夏天,酱醅高温发酵,经过无数个日晒夜露,得到酱油的酱香和色泽;冬天,温度极低的天气下让酱醅持续发酵,能使酱油风味更好。这样,舍得更多的用工用时用料,才能换来酱香浓郁、脂香醇厚的上等佳酿。”

  “配音解说的是我们的总经理——李同华。”小赵说,“他常给我们员工用‘舍得用工用时用料’,讲述‘舍得’古训里包含的大智慧。画面中那位和大伙儿一样身着工装,一同穿梭在酱缸间,一会儿揭缸盖,一会儿担酱料,一会儿翻酱醅的敦厚朴实老师傅模样的,就是他。”提到他们李总,小赵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他做酱油食醋这一行,永远怀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酱油酿造是由酱演变而来的,我国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就有制酱的记载。最早的酱油是由鲜肉腌制而成,后来发现用大豆制作,风味相似且便宜,遂得以广为流传食用。早期之制造,是一种家事的艺术和秘密,其酿造多由某个师傅把持,其技术往往是由子孙代代相传或某一派的师傅传授下去,形成某一方式的酿造法。李同华的祖上,就是以古法酿造酱油技艺传家的。清末时,先辈一副担子、一身技艺、一份信念,由省外来巴渝落户,自制自售。一代传一代,第三代传承人李同华,既注意学悟家传做酱油的独特技艺,更注重承继和坚守做买卖人的品行良知。多年前,他目标明确地把自家产品命名为“三不加”,典出老子《道德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向广大消费者郑重承诺:用料仅为非转基因大豆、上好的小麦和食盐,除了洁净的空气、水和阳光,别的什么都不加。

  这样,一年一年地坚守,在“三不加”的展览厅里,也一年一年添加着以“不加”为主旨和大众喜爱的许多新产品。眼前的展品中,有一款老抽酱油是我格外喜欢的。它的味道,与我小时候在北方家乡,吃过母亲亲手晒制的一种叫作“酱豆”的农家小咸菜几乎同美。记得上高中时,在县城里住校,每周日,母亲都会将“酱豆”撒上葱花,香香地炒了,装进一个玻璃瓶,让我带上。很多时候,不等母亲装瓶,我便迫不及待地拿上一张黑面饼子,狠狠地卷一锅铲,贪婪地大嚼起来。

  虽然在“三不加”公司待的时间较短,但我已深切感受到,这位被誉为传统酿造“守缸人”和他的团队,不仅守住了一缸美味,也守住了一缸文化和哲学。他们以古法酿造,连接三千年味脉,从历史积淀中获得最原始的动能,使自己变得更有力量。他们不走捷径,甘当老实人、做老实事,把“舍得”这一抱朴守拙的大智慧运用得朴实无华。尤其是作为非遗传承人的李同华,在深悟传统酿造和自家祖传方法的基础上,深入钻研和总结新的实践工艺,撰写出《非遗三不加传统酿造技艺经》,既通俗易懂、便于操作,又富含哲理。

  从酱园出来,我的脚步,仿佛被某种无形力量牵扯住了。它也许是酱香,也许是金色,也许是哲思,也许是还想再来重温感受一番的愿望。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理事)

相关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