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毅平
1938年,在中华民族血与火的抗日战争期间,今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的前身——金佛山移垦区诞生在南川三泉。从移垦区到垦殖实验区,到常山种植场,到南川药物种植场,再到南川药物种植研究所,最后成为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给南川现代历史增添了传奇的一页。
抗战时期,日军践踏之处,国土遭蹂躏,生灵被涂炭。1937年11月国民政府也不得不迁都重庆。沦陷区人民为逃避日军的烧杀淫掳,纷纷携妻带子、呼儿唤女被迫离开世代居住的家园,历尽艰辛,辗转迁徙,逃往大后方和安全区域,从而形成了巨大的难民潮。其人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在世界近现代史上都很罕见。
规模宏大的难民迁徙,形成了巨大的社会问题,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八一三”至武汉会战期间,各地报纸、杂志、广播都曾长篇累牍地谈论难民问题。在社会舆论的督促下,国民政府于1937年9月7日颁布了《非常时期救济难民办法大纲》,成立非常时期难民救济委员会,专职办理难民收容、运输、给养、保卫、救护、管理及配置等应急事宜。1938年初,行政院又颁布《赈济委员会组织法》,撤销非常时期难民救济委员会,成立中央赈济委员会,作为难民救济的最高领导机构。该委员会最初由孔祥熙兼任委员长,后聘许静仁为代理委员长。为了更有效地安置难民,国民政府又颁布了《难民垦殖实施办法大纲》,在四川金佛山、陕西黄龙山、湖南芷江等地建立了13个直属赈济委员会领导的移垦区,组织难民开荒垦种。
金佛山移垦区成立于1938年9月16日,在时任中央赈济委员会代理委员长许静仁的提议下,组建了由青年党负责人李璜与刘泗英、农林部长左舜生、川盐银行总经理康心之、四川省建设厅厅长何北衡、《少年中国》《少年世界》主编黄仲苏、南川县县长陈文藻组成的金佛山移垦区理事会,由李璜任理事长。理事会在南川县三泉成立了金佛山移垦区办事处,聘请南川留美归国的农学家刘雨若担任办事处主任。
金佛山移垦区以“开垦金山,安插难民,增加生产,加强国力”为宗旨,以达到“为抗战与中央赈济委员会从事难民救济事业,于后方为难民谋自力更生之地”为目的,着力打造具有示范性的移垦区。金佛山移垦区成立时,赈济会补助开办费5000元,事业费50000元。同年,全国新生活运动促进会总干事黄仁霖选定南川为推行新生活运动的重点县。
金佛山移垦区从1938年9月成立起,至1942年3月改建为金佛山垦殖实验区止,前后可分为三个阶段。
1938年为筹备阶段,完成了办事处机构组建、章程制定、垦区规划等筹备工作。1939年为开办阶段,完成了安置垦民、划拨垦地、修建房屋、扩建道路、架设桥梁、兴办邮电、培植风景、建农事试验场等多项垦务工作。1940年~1942年为发展阶段,修金佛小学,组建垦民信用合作社、金佛畜牧合作社、金佛运销合作社、三泉消费合作社、新兴产业股份有限公司、金佛畜牧合作社及金佛山茶业公司等,大力开展金佛山垦务建设和配套发展福利事业,使金佛山移垦区走上了全面发展的阶段。
金佛山移垦区办事处是在移垦区理事会领导下的具体实施机构,实行主任负责制,下设三股八组四垦场。总务股职责为商承主任主管本处文书、会计、事务、保管等项事宜,内设文书组、事务组、会计组和保管组,股长为张桂荣。技术股职责为商承主任主管本处工程、农艺、测候、邮电等项事宜,内设工程组、农艺组、测候组和邮电组,股长为刘式乔。移垦股职责为商承主任主管本处移民垦殖等项事宜,股长为张肖明,下设四个垦场。观音岩为第一垦场,场长钼为锦;洋芋坪为第二垦场,场长冯云鹤;扇子坪为第三垦场,场长严植吉;帽子山为第四垦场,场长刘凤翔。
同时,办事处制定了《金佛山移垦区办事处章程》《金佛山移垦区办事处组织章程》《金佛山移垦区办事处办事通则》《金佛山移垦区移垦实施方案》等规章制度,搭建起了垦区的各项组织架构,实现了移垦区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