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女杰寡妇清,巾帼之光耀古今(五)
发布时间:2023-06-20 09:41:45 来源:
新闻摘要:

  

  □ 杨毅平

  另外,从中国汞矿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贵州省东部、北部和渝东南地区,而秦朝的最大丹砂市场则在咸阳,均需要经过艰难的长途运输。从现在来看,本来有一条便捷的乌江航道能进行运输,但在秦代时期,乌江滩陡浪急,纤道未凿,无法进行船运。乌江航道功能的全面发挥和大规模运输,是到了明代凿通了乌江纤道之后的事了。所以,远古时期的丹砂运输都以陆路运输为主。而南川正好处于贵州省东部、北部和渝东南地区通向秦都咸阳的交会路口,在历史上,南川通往贵州的南川古道,因其巨大的交通价值,被称为四大“夜郎古道”之一。巴寡妇清正是依托于南川的区位优势,将从贵州省东部、北部和渝东南地区运来的丹砂矿,在南川进行冶炼后再运往咸阳。这种方式无论是从运输交通、生产效益等各方面考量,都是最为合理的方式。

  近年来,一些学者无视《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等经典史籍的权威性,在证据并不充分的情况下,片面得出巴寡妇清籍地不在南川的结论,在学术上是不严谨的。还有学者拿1991年版《南川县志》“在名胜古迹中没有收录女怀清台、在历史人物中未载巴寡妇清”作为证据,说南川已经主动放弃了巴寡妇清籍地主张,这更是属于断章取义。1991年出版的《南川县志》,成书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当时的环境条件下,对大量古迹和古代人物均未收录,也是情有可原。如明代南川郡王,虽然世系清楚,史实确凿,此版县志也并未录入,但也不能以此版县志未录入为由而否定明朝几代南川郡王存在的史实。

  客观地说,因史料对巴寡妇清籍地的记载错综杂乱,出现籍地之争也是正常现象。正如清康熙《四川通志》卷二十六“古迹”之“长寿县·怀清台”中所载的那样:“一统志在县西南”“括地志清台山俗名贞女峡,在永安县东北七十里。舆地纪胜贞女山在涪州溯江四十里江北岸。”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怀清台到底在何处?其实都无考古证据来证实和支撑。在没有确切考古发现之前,我们当然不能以《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的记载去贸然否定其他史籍的史料价值,同样的道理,也不能以其他史籍来贸然否定《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的历史价值。

  之所以现在长寿区能够将巴寡妇清成功申报为长寿籍重庆历史文化名人,是因为长寿区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大力研究和广泛宣传地方历史文化的必然结果。长寿区对地方文史的重视和珍惜,令人敬佩,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和追赶的。但这一结论并不妨碍我们对巴寡妇清历史真相的进一步考证和探究。同时,这一问题也对我们今后的史志编撰工作提了一个醒,不能轻易忽略古代文献的有关历史记载。(未完待续)

相关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