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
春意阑珊时,立夏款款来。当春天随着飞逝的时间渐行渐远时,夏天的身影便在人们的忙忙碌碌中悄然而至。
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它的到来,意味着孟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即“大”的意思,是说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将“立夏”分为三候:“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意思是说立夏时节首先可听到蝼蛄在田间鸣叫,接着可以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描述的就是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
立夏时节,清风拂面,阳光也分外明媚,春天孕育的能量尽情舒展,万物开始疯长,连庭院里的绿色都耐不住寂寞向外蔓延,沿着小路一直伸展到沟壑溪畔。即便是在璀璨星空之下,田野里的庄稼拔节生长的声音依然此起彼伏,和着鸟语虫鸣,合成了一曲曲美妙动听的自然乐章。村头清澈的小河里,水面漂着玲珑的浮萍,几只蜻蜓穿梭在碧绿的荷叶间。“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熏风带暑来。陇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熟黄梅。”宋代诗人赵友直的这首《立夏》则生动地描述了立夏时的景象:骄阳下的田野里,翠绿的麦穗已开始微微泛黄;新雨过后的园林中,诱人的黄梅透出阵阵芳香。杨万里的《初夏》诗云:“麦黄秧碧百家衣,已热犹寒四月时。雨后觅春无一寸,蔷薇花发酽胭脂。”惟妙惟肖地展现了初夏时的旖旎风光和盎然诗意的画面。初夏大地,“麦黄秧碧”斑驳多色,如穿“百家衣”,虽不是春天,但蔷薇花却开得正艳。
立夏意味着炎炎夏日的开始,大好的明媚春光过去了,与春天依依惜别,也成为古代文人吟诗作赋的一个主题。宋代诗人项安世的《立夏日南风大作》:“满城杨柳绿依依,背著春风自在飞。却是杨花有才思,一时收拾伴春归。”通过对立夏场景的描述,表达了送别春天的离愁别绪。刘禹锡的《初夏曲》也是形象地表达了初夏惜春的情感:“时节过繁华,阴阴千万家。巢禽命子戏,园果坠枝斜。寂寞孤飞蝶,窥丛觅晚花。”春天的繁花已谢,花朵变成果实坠于枝头,有几只蝴蝶还在花丛中流连,似在寻觅春天,殊不知已是夏天的开始。
过了立夏,勤劳的农民们就更加忙碌了。农谚有云:“春争日,夏争时”。这是说,农事安排春光宝贵,夏时如金。经历了一整个春天的蛰伏和孕育,万物在夏日的召唤下,纷纷开始崭露头角,汲取养料。明人《遵生八笺》一书中写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此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因此,田野里便出现了“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的繁忙景象。正如宋代范成大在《村居即事》诗中所云:“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采了蚕桑又插田。”人们知道,只有把握农时,辛勤耕耘,才能收获满满。
人间四月芳菲尽,五月槐花始盛开。立夏时节,那一簇簇、一串串如雪般悬挂在枝头的洋槐花,瞬间让味蕾的记忆变得鲜活起来了。记得孩提时走在洋槐树底下,一阵阵扑鼻的清香让我总会忍不住驻足片刻,摘一串放在手心里,含在嘴里嘬一小口,甜丝丝的。大人们有时忙里偷闲采摘一些洋槐花,把它掺进面粉里烙成槐花饼。焦黄的槐花饼里夹杂着嫩嫩的花瓣,咬上一口,面香味和洋槐花的幽香交融在一起,至今想来还是回味无穷。但离开家乡后,再也没有品尝到那天然的美味。
一朝春夏改,隔夜鸟花迁。立夏,它开启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季节,不仅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和梦想,还见证着生机勃发的成长、生动诠释着生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