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先畅
1.龙岩城功绩大
重庆龙岩城,又名龙崖城、马脑城,位于重庆市南川区金佛山之马嘴山,海拔约1784米。龙岩城所在马嘴山,山势雄奇,山的前侧一巨石耸立,状若马耳,极为壮观。
据《明史·地理志》记载,马嘴山原名“马颈关”,扼川黔咽喉,山高路险,四周悬崖绝壁,惟马颈关处有一独径通向城门,有“一将守关,万人莫敌”之势,历来为兵家所必争,被誉为“南方第一屏障”。
现存龙岩城遗址东西宽1500米,南北长2500米,总面积约3.75平方千米。龙岩城面积并不大,跟合川钓鱼城面积相近——钓鱼城整个山顶东西长1596米,南北宽960米,总面积约2.5平方千米;功劳却不小,与钓鱼城声名相同,被誉为抗蒙姊妹城。
龙岩城与钓鱼城,让“上帝之鞭”就此折断,抗蒙保国的不屈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闪耀着中华民族的光辉。
2.名称应该统一
龙岩城的名称至今没有统一,人们用其名一直犹豫不决,徘徊不定。就连2022年的一次全球征文比赛,也都搞了一次折中,用了“龙岩(崖)城遗址史料记载和原创文学作品征集启事”的标题,没有坚定地使用“龙岩城”。
中国人向来或依形或取义或载愿以取名,譬如状如马脑取名马脑城,形如龙头取名龙岩城,以龙之义取名龙岩山,以“兴隆”之愿命名乡村,皆是如此。全国各地地名相同者多如牛毛。
但是,南川的龙岩城称马脑城、龙崖城就有点儿欠妥。正式公文或者外宣文稿等等反复轮回使用“马脑城”“龙崖城”“龙岩城”,有人就误以为是三个城。这不利于龙岩城的宣传、申遗、开发、保护与利用。
不论何种历史原因造成这一名称混用至今,今后都应该统一规范使用。
3.龙岩城在金佛山
有人说,龙岩城必在龙岩山上,而金佛山不是龙岩山,马嘴山也不是龙岩山,龙岩山在贵州省遵义市的播州区,所以马脑城不叫龙岩城,龙岩城应该叫龙崖城。其实,这都是不恰当的,也是不准确的。
龙岩山并不是播州独有。百度词典网,对“龙岩山”的介绍是:
①在今福建龙岩市东。明《八闽通志》卷8《地理·山川》:龙岩山“在屏峰山下,有小石山突起,中有石穴容百许人。石壁上有纹状若双龙,常有泉滴,故名”。
②在今河南新密市西北。《方舆纪要》卷47密县:龙岩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起伏连绵,其势如龙”。
③在今湖南常德市北九十里。《明一统志》卷64常德府:龙岩山“中有石桥,崖壁嵌空,石乳如筍”。
④在今广西贵港市东六十里。《方舆纪要》卷108贵县:龙岩山“上有七岩,一岩最大,有四门,虚明爽垲”。
⑤在今贵州遵义市北。《明一统志》卷72播州宣慰司:龙岩山“在宣慰司(今遵义市)北四十里。怪石巉岩”。
⑥一名龙洞山。又名狼洞。在今贵州黄平县北一里。《方舆纪要》卷121兴隆卫:龙岩山“石势崭岩,水色深碧,相传龙居其中,时出云雨。明初卫名兴龙以此”。
龙岩山如此之多,有的龙岩山上并没有龙岩城。龙岩城构筑在金佛山上,那是历史的一个必然,并不一定要长在龙岩山上。
4.请叫我龙岩城
一山一水一城,人们总想观其形而命其名。久而久之,虽然平头百姓早有发现,但命名却不能名正言顺,所以会找官员、文人、名家命其名,这种文化心理,古今一脉。而对龙岩城,古往今来,没有统称,大概是没有为其正名。
笔者认为,取形取义,称马脑城为龙岩城是恰如其分的。今后应该统称龙岩城。
任何一处山川都没有沉睡,金佛山也是如此,金佛山龙岩城更是如此。龙岩城的骨气、无畏、不屈,充分体现着龙的精神。
百度汉语、百度百科对“龙”字的释义是:龙,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异动物,马首蛇尾,长似蛇,有鳞爪,为鳞虫之长,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相传龙擅变化,能幽能明,能巨能细,会飞天潜水,会呼风唤雨,与凤凰、麒麟等并列为祥瑞。龙的引申含义包括吉祥、喜庆、团结、进取、不屈、腾飞。
并且“岩”与“崖”的字义完全有别。岩,汉语常用字,本义为山高;引申为险要。“岩”释义:1.高峻的山崖。2.构成地壳的石头:岩石。3.险要,险峻。4.山洞。“崖”释义:山石或高地的陡立的侧面。1.高山的边缘。2.边际。
就字义而言,宁用“岩”字,不用“崖”字。前面再加上一个“龙”字,“龙岩”的意义就更不一般了。
龙岩是什么岩?龙岩自然不是熔岩、沙岩、巉岩、基岩、石灰岩、沉积岩(水成岩),其硬度自然高于质地坚硬的花岗岩。
龙岩不是一般的岩,是刚毅之岩,龙岩城就不是一般的城,是不败之城。
《周礼》记载:八尺以上的马称为龙。《山海经》记载:马实龙精。龙成了精就是马。《西游记》中的白龙马,原本就是一条龙。因此,马脑状如龙头,称马脑城为龙岩城,也就顺理成章了。
远看金佛山龙岩城,状如龙抬头,一飞冲天,飞龙在天,恒呈生发之象,震慑百虫,保证庄稼免遭虫害,顺时而长;行云布雨,保证民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而取其龙义,龙岩在我心中,是岩中翘楚,居岩中之首,是最好的岩。
笔者个人认为,世界上最好的马是龙马,世界上最硬的岩是龙岩。龙岩是坚硬的,而生命与精神比龙岩更坚硬。
如果龙岩城下的岩石不够坚硬,那马嘴山也不会异峰独起,高耸入云,也不会在成千上万年的风吹雨打中屹立不倒,坚不可摧!
5.不屈精神获殊荣
南宋时期,为抵御蒙军铁骑,宋宝祐乙卯年(1255年)颁旨,在金佛山东面马嘴山构筑龙岩城,与合川钓鱼城、泸州神臂城共同构筑军事防线。龙岩城关系南宋王朝的存亡,由皇帝亲自下令兴建,是南宋朝廷工程,是南宋抗蒙的国家战略。
历史上,南宋在四川的抗蒙防线,采取依山制骑、恃险拒守、以点控面的方略,各城相互声援,构筑了48城互为犄角的防御体系,抵御了蒙军直逼都城临安的南下攻势,延长了南宋王朝的统治,对世界文明进程也产生深远影响。而南川金佛山龙岩城,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城池,是南方的最后一道屏障。
公元1259年1月、2月,蒙军名将纽璘及麾下大将完颜石柱多次率众攻打龙岩城,所向披靡的蒙军遭到顽强抵抗,久攻之下,宋军据险阻击,无一人畏惧投降,连连用檑木、滚石、长矛、火蒺藜击退蒙军。据龙岩城碑记载:“二月,再寇,斩虏使,焚伪书,诸将争击,贼败而退,献俘授馘,功不一书。”蒙军两个月的围困以失败告终,宋军则创造了一个奇迹。由于宋军将士守城有功,“梱台以全城却敌,闻之公朝,上恩叠颁,宰、揆、枢、宣钧翰踵至,咸谓兴筑以来所创见也。”遂称龙岩城为“邑中第一要隘”。
当地流传民谣:“龙岩城上锣鼓响,蒙军气得要发狂。同仇敌忾传捷报,功绩堪比钓鱼城。”
1259年2月,蒙哥汗下达进攻命令,正式打响钓鱼城大战。双方激战至4月初,合州连降暴雨20天,蒙古军被迫暂停进攻。宋理宗下诏嘉奖钓鱼城军民,赞扬王坚“婴城固守、百战弥坚,节义为全蜀山城之冠”。
南川龙岩城在当年与合川钓鱼城遥相呼应,形成掎角之势,让蒙军吃尽苦头。上恩叠颁、下诏嘉奖,抗蒙姊妹城龙岩城和钓鱼城同获殊荣。
宋军威武不屈,在龙岩城守城有功,火蒺藜也功不可没。火蒺藜的原材料硝石来自世界上最大的地下采硝工场——金佛山金佛洞、古佛洞。最大地下采硝工场所构成的一个千古神迹至今待解。
6.威武不屈照千秋
龙岩城山势宛若奔马引领昂首对天长啸,不是冰冷的遗迹,而是活着的历史。而今,龙岩城墙下的喧嚣充满着人间的烟火气。又见龙岩城,书写的是盛世繁华,生动的是今日人间。
历史深处的英雄以自己的坚守,让江山牢固,也让龙岩城遗址成为一盏文化的灯火。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南川正在积极准备申报龙岩城为文化遗产,积极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挖掘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站在龙岩城上眺望,看龙岩云瀑蓄积磅礴的力量,看龙岩晨曦透出梦想的光芒,看龙岩天空映照不屈的信仰,历史的、现在的、未来的每个英勇身躯站在云海间绽放生命的骄傲辉煌。
梦想,是一种亘古不灭的洪荒之力;信仰,是一种难以估量的力量源泉。屈身必受制,屈志必违仁。向着太阳,想着龙岩城的不屈精神,自然而然,就坚定了梦想与信仰,就哼起了“生命里骄傲辉煌”。
唯信守不屈精神,梦想与信仰才不会被辜负!因此今后,请记住龙岩城的不屈精神,并请统一叫我龙岩城。小名,别字,土名,曾用名,最好不用。
因为命名是一个有智慧含量的技术活儿。不论官方过去用过什么名,也不论民间现在流行什么名,名称一旦充分论证确定之后,就不应该轻易改动,不因时间流逝而随意更名,也不因为领导变化而启用新名,以免造成误用或者混乱。
准确理解、牢记和使用一个名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名称一旦确定之后,就应该锁定和宣传,并坚持统一规范使用,以提高其知名度和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