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邂逅之相由心生
——《山与水的邂逅》序
刘先畅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当一座有仙的山遇上一江有龙的水,那是一副何等壮丽而有趣的景象。
这种景象对有的人而言,或许根本不感兴趣,视而不见,视若无睹,又或许只是看个热闹,浮光掠影,过目即忘。但是,在余道勇的眼中和笔下,山和水不仅仅是外在的美,更是情意绵绵的文字。
作为新重庆人,余道勇把金佛山当作圣山,把凤嘴江当作圣水,把至信如山和上善若水化作一篇篇文章,尽力抵达山水邂逅的真相,而且相由心生。
山水的表象直观具体,有目共睹,山水的真相简约概括,未必人人皆知。风光是秀丽的,风物是绚丽的,而最美丽的风景是人。在写山写水时,余道勇没有忘记写山水之间的人,实在值得称道,更是难能可贵。
余道勇以《初识金佛山》《再识金佛山》《金佛山之春》《夏日金佛山》《金佛山探秋》《冬约金佛山》《巍巍金佛山》《万物并秀金佛山》《金佛山上草花香》为题反复赞美一座山,又以《庞官渡》《龙岩群瀑》《碧潭探幽》《悠悠半溪河》《卧龙潭游记》《灰矸河探秘》《木渡河春色》《美丽的藻渡河》《龙川江畔白鹭飞》为题反复赞颂一条江,更可贵的是,在这些文章中不乏母亲、父亲、爷爷,还有烟农、笋农、能手、网民……反复赞扬山水之间那些最有灵性、富有仁善、赋有信义的人物。
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没有长吁短叹,更没有无病呻吟,只从小人物着眼,从小事物着手,用娓娓道来的文字,以微观视角写出了山水的仁智与人性的光辉。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事一物,都成为文中的主角,红苕、米饭、油茶、火锅、大青枣、爆米花、豆花饭、刨猪汤、麻辣烫、侧耳根、方竹笋、古树茶以及白雪、梅花、明月、星空、阳光、秋雨、瀑布群、黑叶猴、小背蒌、古佛洞……既写实又写意,既灵动又精美,尽情呈现出来,与大家一起共鸣和振动。
正如苏东坡所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自然山水,实相所在,随心境变迁而不同,所谓横看成岭,侧看成峰,最重要的是我们去发现自然之美,创造人文之美,去见证实相而透见真相。
山之美,不仅在于她的厚重,水之美,不仅在于她的柔情,而在于她的人文。西部重庆,山水奇绝,人文荟萃,而最奇绝的莫过于南川金佛山。金佛山春有花、夏有凉、秋有色、冬有雪,还有古佛洞、方竹、银杉、古树茶、乔木杜鹃“五绝”。
这部散文集,以金佛山为主要切入点,围绕金佛山周边自然山水,立足南川,放眼重庆,青山绿水,情景交融,由景而心,由心而景,体现了一个作家对山水的热爱,对人文的看重!一幅幅生动画面,一道道美好景致,讲述着一个个曾经的故事。没有词藻的堆砌,只有情感的鸣响!“那山那水那城”隐含着无尽的笔墨,“此情此景此心”包容着永恒的乡愁。
山水是写不完的永恒主题。同样的山、同样的水、同样的景物,不同的作者也许有不同的写法,写出来的作品也许有不同的意蕴。余道勇喜欢身临其境,不管是自驾,还是骑行或者徒步,他总能在金佛山与凤嘴江之间发现自然之美,挖掘人文之美,并用足够的文字支撑起表达的主旨,用炽烈的热心书写出实相的存在,用隽永的文字描绘着山与水的邂逅,并带引我们与山水相见,与真相相识。
余道勇不是旅行者,胜似旅行者,不是思想者,胜似思想者,每走过一座山,每淌过一道水,他都对自然之美、人文之美进行反刍,随后付诸笔端,变成有温度的文章,这是一名作家的情怀。
在媒体格局已经多元化的今天,多功能的手机与我们如影随形,是用于写文章,用于发现美记录美创造美,还是乐于刷屏,乐于没完没了的聊天或者刷朋友圈,完全取决于自己。余道勇也给了我们一个证明。孜孜不倦的创作,带来的是作品的丰硕。只要你是有心人,山水之美、人文之美,无时不在你的身边,也可以倾泻在你的笔端——通过表象透视真相,给人们以真善美!
2022年12月29日于金佛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