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古代地图上的南川景象(四)
发布时间:2023-03-14 09:07:07 来源:
新闻摘要:

  

  杨毅平

  最具艺术色彩与视觉冲击力的南川地图是《四川通省山川形势全图》中的“南川县图”。此图为清乾隆年间由董邦达领衔绘制,为工笔设色手绘绢本。该图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传统的散点透视山水技法,形象展示了清初南川各类地理景观,城外河流环绕,四周山峰挺拔,山川秀美,如梦如幻,宛若人间仙境,一派世外桃源。图中还标注了大量当时的南川地理信息,包括从县城西北至巴县、西至綦江、南至正安、西南至桐梓的里程。山脉标注了永隆山、九盘山、熊井山,桥梁有龙济桥、永兴桥、僰水桥,驻军点“塘”有两河口塘、陈家坪塘、小河坝塘、平安溪塘。对城内县衙、寺庙、粮仓等重要建筑也进行了详细标注,如“常平仓”,不仅标注了位置,还有“谷陆仟肆百叁拾捌石叁斗贰升零,监谷壹万贰仟陆拾石,社谷壹拾柒石叁斗”的详细说明,是研究清初南川的宝贵史料。但该图作者并未到过南川,山川地貌均为作者想象绘制,城墙也画为正方形,与实际情况并不一致,其他有关地理信息错误之处也甚多。

  最早的古代南川全域图是《四川分县详细图说》之“南川县图”,绘制于清道光年间,作者不详,现藏于国家博物馆。该图以表现南川的山川走势、场镇位置、交通道路为主,但未标注山名、河名。此图的最大特点是以县城为中心标注了南川40多个场铺以及相互之间的道路与里程,如城西到福南桥十里、大兴场十五里等等。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大有与马嘴之间、观音桥与姜家场之间标有两处哨楼,这在《四川分县详细图说》各个分县图中十分罕见,全省只有南川和开县两图中有标注,这表明了南川“川黔喉襟、川湘要冲、巴渝险要”的地理区位特征。但本图也是一幅示意性地图,不仅方位有些错乱,山川走势错误也较多。

  地理信息量最大的古代南川地图是《新绘四川全省明细舆图》。该图由清末四川简阳人傅崇矩绘制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一幅全图分切四方,为现存规格最大的四川全省古旧地图。该图详细绘制了光绪年间四川各府州厅县的综合地理情况,涉及关卡、营汛、铺站、栈店、山脉、驿站、道路、滩津、井塘、河流、堡砦、市场、衙署、碉楼、电线、电报、邮局、洋关等众多要素,仅图例符号就多达160多个,甚至详细到陆上的碑、院、石、树、穴,水中的沱、碛、滩、漩。此图中的南川县境共有20个类型100余个地名,其中,县城名1个:南川;重要地名8个:龟城、高庙子、花滩子、景星台、花果元(园)、龙尾城、四十八渡、龙岩城;场1个:双河场(今楠竹山镇双河场);砦1个:柯门砦;山20座:石笋峰、砦子山、彭高山、莲花石、马中顶、花坟山、风顶山(今凤顶山)、苗山(今猫山)、西华容、东华容、尖山子、水井山、马岩、大塔山(今大指拇山)、小塔山(今小指拇山)、校子山(今轿子山)、清凉顶(今风吹岭)、大青山、白支坝山(今柏枝山)、三界山;箐2个:方竹箐、水港箐(今德隆水巷箐);岭1个:分水岭;岗2个:大路岗、五里岗;岩4个:观音岩、凤嘴岩、佛头岩、手攀岩;洞4个:黄鱼洞、老龙洞、三泉洞、水洞;坎1个:九皇坎(今九盘坎);垭4个:梅垭、黄连垭(今黄泥垭)、米粮垭、上洮垭;坪1个:白雾坪(今白露坪);坝4个:河图坝、东相坝(今万盛东乡坝)、小河坝、箐坝;关隘1个:来游关;堂1个:土地堂;河12条:合口河、石牛河、三岔河、倒流水、水潈、于荃河(今鱼泉河)、石梁河、凤嘴江、孝子河、马溺水(今马尿水)、元村河、三岔河;溪9条:渌水溪、水潨溪、半溪、黑溪、冷水溪、龙骨溪、合九溪、铜槽溪、白支溪(今柏枝溪);沟3条:盐井沟、尼溪沟、石涧沟;塘3处:元塘、桥塘、旁海塘(今螃蟹塘);桥14座:龙非桥(今鸿飞桥)、观音桥、张铁桥、二郎桥、三元桥、金加桥(今金家桥)、伏南桥(今福南桥)、回南桥(今迥澜桥)、永正桥(永镇桥)、八仙桥、龙见桥、龙济桥、平滩桥、虹梁桥(今石梁桥)。图中还有2处当时属涪陵而今属南川的地名,一是冷水关,二是其龙庙(今骑龙镇)。令人饶有兴趣的是,图中地名与现在地名对比有较大变化,大多数是同音字,如回南桥、校子山、于荃河等,但也有的就是当时的古地名,如大塔山、小塔山,只是后来才改称为大指拇山、小指拇山。从总体来看,此图地理类型多样,地理信息丰富,琳琅满目,精彩纷呈,甚至可以成为单幅的南川地图,对研究南川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未完待续)

相关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