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3日至24日,中国作协创联部在重庆市南川区举行“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授牌仪式,并组织开展“绿水青山·乡城南川”文学主题实践活动。南川人文厚重,中医药文化、茶文化、竹文化、“三线”文化、禅修文化等交相辉映,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巴渝大地的生动实践。
张 丽
(吉林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
第一次来到大美南川,但是丝毫不觉得陌生。因为“南有金佛山、北有长白山”,两山皆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实践地。早春二月,金佛山玉树琼花、万千气象,仿佛置身于一个银装素裹的童话世界;而这个时节的长白山,更是堆银砌玉、瑰丽雄浑,立地擎天的山峰宛如一条玉龙,翻腾跳跃于锦绣大地之上。重庆南川和吉林舒兰同为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希望两地之间相互借鉴、互通有无,为作家潜心创作搭建平台,为讲好重庆故事、吉林故事、中国故事贡献文学力量!
刘建东
(河北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
南川文学主题实践活动,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经济繁荣给当地带来的变化,我时时被山区小镇中传来的琅琅读书声所吸引,对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的丰富的特色产品印象深刻。我领略到了山川的秀丽与壮美,也感受到了我们祖国大好河山的多样化与复杂性,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中感受到时间的力量,从大自然与人类的共生中体会和谐的奇迹。我还了解到,这是一个植物的王国,这里深藏着许多珍稀的植物资源,尤其让我感动的是,那些发现大山深处的植物学家们,我听到了几个关于他们艰辛付出,甚至牺牲的故事。我们能拥有眼下的美景,不正是有许多人长期默默努力的结果吗?作家需要走出书宅,不断地走到自然之中,走到人群之中,走到广阔的世界之中,听取人群的声音,呼吸自然的空气,感受世界的温度,从中获取源源不断的灵感。
梅国云
(海南作协主席,《天涯》社长):
在南川的两天文学主题实践交流中,全国各会员单位之间,一起互相交流,使我们开阔了视野,学到了好多经验和方法。海南正在奋力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我们一定把会议精神带回去,把深扎工作做深做实,聚焦国之大者,聚焦省委中心工作,带领广大作家创作出更多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为推动自贸港文化事业发展繁荣,贡献好文学力量。
李晓君
(江西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
参加这次活动收获很多。山城重庆和生态南川的厚重人文、自然环境和时代风貌,让人印象深刻。这是一次迟到的西南之行,憧憬已久,久未成行,终圆夙愿。金佛山是中华大地壮美山川的精华,丹霞地貌和生物的丰富多样,让人惊叹。尹子祠的文化遗存,东街的旧城改造,观溪村的乡村集市,让人思绪万千,遐想联翩。中国作协在全国富有特色的市县设立新时代文学实践点,为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作出了很好的示范,从机制上有效解决了作家深扎的难题。我们要利用好新时代文学实践点,为作家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提炼生活、表现生活,塑造新时代新形象,讲好中国故事,发挥实践点的应有作用。
许春樵
(安徽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
中国作协主题文学实践活动,经过这几年的精心谋划、积极探索、主动实践,得力于中国作协项目支持与行动指导,在全国作家全方位参与下,目前已由作家的文学主题实践活动,打造成了极具影响力的文学品牌。本次挂牌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多位来自全国的作家,走进重庆,走进南川,党委政府、文化旅游、文学艺术等各界全力支持、全面配合、全程保障,作家们走出书斋,走进火热的生活现场,被沸腾的生活持久地感染和打动,大家最深切的感受是:现实生活超出了作家的想象力,沸腾的生活唤醒了作家的想象力,生动丰富的生活更激活了作家们的创造力。
钟求是
(浙江作协副主席,《江南》主编):
南川是个让人安放身心的地方。那天晚上我在街上闲走,进了一家叫“大拇指糕点”的小店。店主是位四十余岁的中年男子,年轻时从江西来南川游玩,觉得此地不错,就留了下来。他在这里开店、结婚、生子,一待就是二十多年。现在三个孩子上着小学和中学,用度支出比较多,但努力守着小店,也就守住了日子。他说,南川民风淳朴,空气不错,物价也不高,在这里生活还是安心的。看得出来,作为一个外乡人,他已把此地视为了故乡。南川是个藏着独特风景的地方。此地有座金佛山,山中有个古佛洞,人人都说好。我寡闻不知,有些犹豫去不去,去了才明白自己少了一次后悔。因海拔挺高,到了山上便踏进白雪天地,一路树有冰花、壁有冰挂,好看得眼睛抓不住重点。只是抬头望去,上空苍茫着没啥内容。进了古佛洞,大厅豪迈开阔,布着不少佛像。在中央一尊高大佛像上方,是平缓伸展的洞顶,颇似清晰又浩渺的太空。这就有趣了,原来天空此时藏在了这里。我觉得,淡定的生活气质和高挑的自然身段,让南川成了一个好地方。
马金莲
(宁夏作协副主席,固原县文联副主席):
乡愁是老话题了,提起乡愁世人皆知,但是和乡愁对应的另一种愁,总是被我们忽略,它就是“城愁”。对,城市记忆之愁,难忘之愁,怀念之愁,和年华逝去再也回不到过去的忧愁。我们听惯了乡愁,也“娇惯”着乡愁,但鲜有人想到城市也有它的愁。难能可贵的是,南川抓住了这个灵感,东街是个很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从一楼起,逐层往上走,目光被旧物件旧场景所俘虏,从这座城市初步发展开始到前行如今,地标性建筑,风气观念的承载物,具有年代代表性的日用品,等等,都被罗列摆放出来,而且是一种物品与环境融合的摆设。一个搪瓷脸盆,一把用秃的笤帚,一口陶瓷菜坛,一张老合影,一台缝纫机,一个暖水壶……都承载了岁月的记忆,把人拉回到过去,五零后六零后感到了亲切,七零后八零后目光湿润,九零后零零后也找到了设想前辈生活的凭借物。这里没有生硬的说教,不用繁复的解说,只要走进其中,往昔的气息自然迎面而来,让人身临其境,完全融入。近百年来中国在城市化的道路上艰难地探索前行,也不断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人口拥挤、环境破坏、尾气和噪音污染、人情淡漠、淳朴不在,但我们更要看到和肯定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和意义。有什么可以让我们更形象地感受城市,更理性地考量城市,更客观地评价城市,更深情地热爱城市,我想就是“城愁”,是像东街这样记录和留住城愁的地方。据南川人介绍,当初随着城市发展,老街跟不上时代步伐,需要拆迁,就把整栋楼保留下来,成了今天人们最爱打卡的旅游一景。真是高明的设想,我在心里给这个景点的设计者直竖大拇指。与其大费周章挖空心思地造假景,不如就地取材,保留一份实实在在的生活足迹,这样的理念更经得起考验,更温暖人心。我为南川区别样的“城愁”保留方式点赞!
陈继明
(广东作协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教授):
早就听说过南川、金佛山,去之前也在网上查阅过有关知识,心里曾荡起不小波澜,但是,真正到过,真正有过亲身体验才明白,再好的想象力,再逼真的感同身受,如果没有身在其中,没有深入体察过,终究是肤浅的、粗略的。几天时间仍然是走马观花,假如能和当地人民生活在一起,投入感情和血汗,肯定会有更多更深的感受。由此而知,对任何一种旧有生活的自信,哪怕是对自己很熟悉的那部分生活的自信,都有可能是盲目的、不可靠的。对一个写作者来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多下去,多体验,多观察,是和思想、才华、勤奋同等重要的事情。
光 盘
(广西桂林文学院院长,《南方文学》主编):
参加这次活动让我终生难忘。我是第一次参加这么高规格的活动,第一个感想是,“深扎”实践,需要地方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这次活动从中国作协到重庆市委宣传部到南川区委领导十分重视,给予作家深入生活极大的鼓舞。第二个感想是,“深扎”需要以点带面,模范行动。有了固定的点,作家就有了“深扎”的方向和目标,也利于作家反复进入,深入开掘。第三个感想是,作家只有深入生活,才能真切把握新时代脉搏,感受到新生活的跳动。这次文学主题实践,在南川东街体验到了红色文化与当下生活的最佳结合,通过体味红色、历史文化感悟当下火热的生活,又能在徜徉和品味当下生活中回望历史。参观大观原点,使我体验了乡村振兴带来的精神福利和一叶知秋地看到新时代农村物质的丰富饱满。通过在雾雪中穿越金佛山竹海,让我们对南川方竹笋经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人们常说,脚板底下出新闻,而优秀的文学也必须出自脚板底下。
冯 杰
(河南作协副主席,河南省文学院副院长):
我这是第二次到山城重庆,第一次来还是30年前。到南川我却是第一次,一路行来,觉得这里简直就是重庆的一方“山水后花园”。两天来,感受到了南川山清水秀,山水清音。无论风景、风物、人文、风情还是美食,南川都给我留下了颇深的印象,回到中原我会慢慢回味的,像火锅里的麻椒。当时在烟雾缭绕的南川古佛洞,就想到“自古名山僧占多”“江山当得诗人助”“不到潇湘岂有诗”这些老生常谈的句子。对我这眼界狭隘的一个来自北中原的诗人,觉得南川好山胜景还有点“深闺未识”之感,觉得要宣传张扬它的大美,好景须要人间众赏共赏的。这次文学主题实践活动,我还看到南川的相关领导者有文化战略眼光,有文化诗意情怀。所以在那一次文学主题实践间隙,大家让我案头写字时,我情不自禁写下两行字“绿水青山,诗意南川”,字是一般,但心情却是不一般的。作为见证者,这次中国作协来这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挂牌,不仅仅是挂一方简单的牌子,也是栽下一颗文学的种子,文学的绿意会增加南川的山花草木的诗意。
张 勇
(四川作协副主席,成都市川剧研究院一级编剧):
早春二月,春寒料峭,跟随中国作家协会文学主题实践团踏上南川之行,历史积淀下的重庆,是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之地。此次之行不但领略了壮阔林立的祖国河山,也感受到了南川当地的风土人情。毗邻重庆,我却是第二次前往,此次的南川之旅却让我感受颇丰,放眼望去广阔的山峦叠嶂,不禁在内心燃起一股感动之情,回想当年奋斗在这里的革命英雄们,所观赏到的美好风光是他们抛洒热血所铸就而来。虽然南川有厚重的历史基础,但是从基层志愿者口中我还是听到了一个充满斗志激昂的南川、一个正在崛起的城市新区。有幸参与中国作家协会的这次文学主题实践,从四方小屋到广阔辽源,匆匆行走于山水之间激情尽燃,缓缓步行于林中道路静谧之中修身养性,捕捉创作灵感,写就多彩中国。
蔡 骏
(上海网络作协副会长):
早春二月,我有幸参加中国作家协会文学主题实践团来到重庆南川。雄踞长江与嘉陵江山川形胜的重庆,我已来过无数次,但初次踏足的南川,却给了我别样的惊喜——若说重庆是山城,南川则是山城中的山城,摩天轮下的魔幻现实别具一格。春寒料峭,造访海拔两千米的金佛山,穿越仙境般的氤氲浓雾和枝头霜雪,游走于万丈悬崖和千年溶洞之中的神秘体验,似是命运给予的一次信仰之旅。此行虽匆匆,但我与来自南川基层乡镇的志愿者深入交流,了解南川的风物,基层工作的艰苦,脱贫攻坚的巨变,以及乡村振兴的诸多挑战,足以说明“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并非仅仅一句口号,而是需要每个作家的身体力行。南川正是一块文学创作的宝地,呼唤着我们再度流连忘返。感谢中国作协和重庆作协,也感谢南川这座小城之春,让我对于文学和生命的永恒价值有了新的发现。
海 飞
(《浙江作家》主编):
此次参加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授牌暨“绿水青山·乡城南川”文学主题实践活动,并作为作家代表接了旗,感到荣幸和自豪,并对“深扎”有了更深的理解。此前为写作《惊蛰》,我曾经前往重庆采访和收集资料,去过《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渣滓洞看守所旧址等地,后来《惊蛰》作为长篇小说出版,也作为影视作品播出。而此次来到南川,对一方山水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当地生态和民俗风情有了更深的体会。中国作协的这个系列活动,更好地拉近了作家和大江南北人民群众的距离,更好地提供了一个文学主题实践和深入采访的契机,也必定会让作家写出更好,更多的接地气的好作品。
陈 涛
(中国作家网总编辑):
走在南川区的东街,仿佛又在重温那些久远的岁月。这条街道的房间中,从摆设到物件都有着上个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鲜明印记,都可以激活每个参观者的童年、青春记忆,并让大家沉浸其中。我很喜欢那些小人书,和我家中的很多一模一样。这条将时光定格凝固的街道,还会让每个参观者从日益喧嚣的状态下脱离,变得慢下来,享受一种舒缓的时光。当我们走出去的时候,会感慨国家、社会的发展有多么的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多么大的提升。
梁 豪
(《人民文学》编辑):
作为一个写作者和文学工作者,人及其生活是我们必须直面的对象。“深扎”既是一种见效的方法,也是实实在在的活法。飘在生活和人民上端的作者,永远写不出入木三分的作品,也难以活出淋漓鲜活的人生——纵然逍遥与无为,也需要先对生活充满体认和感受。而生活和人民,从来不是抽象的,它们有着非常具体、生动和驳杂的所指。我们理应珍视这份多元与唯一,明了当中的广袤和精微。因此,我们需要抵达,不停地、不同的抵达。于是我们来到南川。天南海北的我们,不远万里奔赴重庆山城,是决计以此地为落脚点,再由此出发,弄出一些声响和动静,“与人民同行、与时代同步”。自己不踩空、不懈怠,每一眼、每一步、每一笔、每个字就都是真的。初春时节,乍暖还寒,南川写意的浓雾缭绕着连绵的雾凇,令人同时收获宁静和战栗,这是人与自然某种难以言喻的心领神会。巍巍金佛山,儒释道碰撞融汇出的真谛绵延至今,为我们展示祖先的智慧曾经抵达的高度,它勾连着世俗腾腾的真气和众生朴素的心愿,串起人们对美好生活始终不变的热望。从万古山河到东街旧梦,在林林总总的变与不变之间,我们见自我、见众生、见天地。南川是此行的终点,更是未来的起点。
程 红
(《人民日报》文艺部编辑):
此次重庆南川文学主题实践活动,我鲜明地体会到了“在场感”。新时代是新的时间和新的空间,新时代的文学有特别的风采。2023年春的这次挂牌活动,为中国新时代文学的地图上标注了一个崭新的南川,这具有历史与空间的双重意义。在两天的文学主题实践活动中,我们沿着山路,行行重行行,走进自然、触摸历史、品味南川。作为一名年轻的媒体人,我有幸在此契机中与作家老师们深度交流,去倾听作家们当下关注的问题。在雾凇弥漫、竹笋林立的金佛山,在充满烟火气与现代感的东街,我们用脚步丈量大地,在交谈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发掘新的创作主题,捕捉新的创作灵感。新时代的“新”,也表现在作家们的精神面貌上,他们神采飞扬、精神焕发,脸上雀跃着笑容。这一切的一切,让我直观地感受到:新时代的作家是在场的,因而文学是鲜活的,是正在成长的。从“线上”走向“线下”,只有人在现场,才能真正明白“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意义。
(来源:中国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