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先畅
四、《狱中八条》的前景展望
1949年11月27日,如果渣滓洞、白公馆的242名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全部牺牲,“狱中八条”这至宝可能就无人知晓。
历史事实是,在血雨腥风中,最后有30余人成功逃离了渣滓洞和白公馆这个“活棺材”。但是,现在的人们并不知道他们具体是怎么逃出来的。
他们是挖地道悄悄逃出来的吗?不是。是搞暴动越狱出来的吗?也不是。是外面的同志营救出来的吗?肯定不是。是在敌人疏忽大意时侥幸逃出来的吗?绝对不是。那他们究竟是怎么逃出魔窟的呢?
面对天寒地冻、铜墙铁壁和刽子手的屠刀,饥寒交迫、体弱多病、手无寸铁的他们是怎么想的?是怎么说的?是怎么做的?一连串悬念和疑问,留下很大的艺术想象空间和戏剧创作空间,也是人们多年来期待解答的问题。
对此,长篇小说《红岩》没有具体描写,长篇小说《最后的58天》也没有详细披露,电影《烈火中永生》《最后58天》也没有形象展现。
根据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笔者守正创新,推陈出新,潜心创作了电影剧本《11·27》,2020年参加全国第十五届“夏衍杯”电影剧本征集评选,结果落选。之后,笔者再采风,再请教,再思考,再修改完善,再精雕细琢,2021年更名为《狱中八条》参加全国第十六届“夏衍杯”电影剧本征集评选,结果从1149部合格剧本中脱颖而出,成为15部获奖剧本之一。“夏衍杯”优秀电影剧本奖是经中宣部批准设立的国家一级奖项,是中国电影文学的最高奖,也是国内唯一一项电影剧本的政府奖,被誉为“中国电影编剧的奥斯卡”。
电影剧本《狱中八条》从独特的视角,用新颖的手法,在压缩的时空,只讲述1949年11月27日从早到晚这一天时间里,狱友们如何视死如归、众志成城、绝境求生,宁愿牺牲生命,也要完成使命,从魔窟中带出“狱中八条”的悲壮故事,谱写了一曲绝地自救的沉雄壮歌,发扬了红色传统,传承了红色基因,赓续了红色血脉。重庆“11·27”大屠杀之后,来之不易的“狱中八条”,在党的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持续发挥着深远的警示作用。
《狱中八条》没有全面讲述“狱中八条”形成的详细过程,也没有详细讲述“狱中八条”后来如何发挥了警示作用,只集中讲述“狱中八条”作为一个重于生命的至宝,拼命带出渣滓洞是革命烈士们的神圣使命。电影故事凸显的是,不忘初心,初心如磐,牢记使命,使命如山!
“狱中八条”来之不易,《狱中八条》创作也不易,剧本获奖更不易!获奖后,《重庆日报》发了专题新闻,重庆市电影局上报了消息,重庆市作协上报了喜讯。好听好唱又励志的拟拍电影《狱中八条》主题歌《向往芳草地》已于一年前先行登陆各大音乐平台。市委宣传部要求谋划剧本转化为电影事宜,后因疫情原因,谋划进程放缓,项目尚未启动。2022年12月22日,笔者作为编剧,还以“支持夏衍杯获奖剧本《狱中八条》拍成电影”为题,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表达了自己的期盼。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持理论武装同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引导党员、干部不断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建立健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长效机制,确保党的二十大目标任务落地落实,做好各项决策部署的承接落地,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重庆大地彰显出更加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中央最新提出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为了实现“四敢”,我们应该进一步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跳出“舒服区”、闯出“恐惧区”、走入“探索区”、进入“成功区”,坚决做到“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重庆见行动”,以实干树形象,靠实干出业绩,敢闯敢干,唯实争先,全面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重庆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实现新担当、新作为,创造新伟业、建设新重庆。
市委六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重庆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坚决拥护“两个确立” 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在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的决定》,是新重庆建设的动员令、路线图和任务书。
事争一流是志气,力争一流看作风,奋争一流靠方法。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进入“成功区”,创造新伟业,建设新重庆,需要弘扬“红岩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凝聚强大力量,冲破因循守旧的条条、破除惯性思维的框框、摆脱墨守成规的约束,对理念、方法、机制进行全方位、系统性、重塑性变革,引导全社会保持奋进者姿态、创造性张力。需要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着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提升重庆文化传播力、吸引力、影响力。重庆正在创造性抓好落实执行,力争以原创性举措,在全国做出特色、亮点、经验,形成更多具有辩识度、传播度、美誉度的引领性、标志性成果,切切实实以一域为全局添彩。这令人备受鼓舞!由此想到《狱中八条》项目的前景是乐观的,是值得期待的。
文艺是文化的名片,是文明的重要标尺,也是时代的重要标识。坚持用文艺传播先进理论,用文艺传承红色基因,用文艺提振精气神,这是着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1月4日,市委书记袁家军在走访市委宣传部时指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用好重庆红色资源,传承弘扬红岩精神,不断提升全社会文明素养。要建设文化强市,建立高水平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出更多有影响力的文艺精品力作。
在全周期文艺精品服务机制、文化精品创作闭环管理机制、文艺创作引导激励机制和生产资助体系下,故事电影《狱中八条》有望打造成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成为有全国影响力的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
如果《狱中八条》成功转化为故事电影,统筹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打造一部具有辨识度和影响力的标志性党史教材,用喜闻乐见的故事电影形式宣传红岩精神,对于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弘扬精神谱系,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鼓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气神;对于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发扬勇于自我革命的鲜明品格,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养成百折不挠的浩然正气,都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飞雪迎春到,瑞雪兆丰年。在新重庆的新征程上,笔者仿佛听到和看到故事电影《狱中八条》主题歌《向往芳草地》在神州大地上广为传唱:
我追寻追寻那红梅花儿开,让星火点亮青春的荣耀;我渴求渴求那爱情比蜜甜,让灵魂绽放自由的光芒;我畅想畅想那生活天天美,让热血书写人生的诗行;我遥望遥望那芳草碧连天,让神州充满富强的乐章!芳草地啊美丽芳草地,你是我铭记于心的信仰,你是我不绝于耳的歌谣。芳草地啊多彩芳草地,你是我永恒不变的梦想,你是我亘古不灭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