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读花
乡村人家,家家户户,都会有一个大庭院。大庭院,可以收藏一切。不是藏垢纳污,而是藏风、藏月,藏天、藏地,藏丰收。
秋收时节,庭院,就是一个大晒场。
最先,收获的是玉米。玉米,堆在庭院中,白天,庄稼人在土地上忙碌,晚上,即可就着月光,在庭院中“剥”玉米。所谓“剥”,就是剥去玉米棒的外衣,让一只只玉米棒,裸然而现。但并非全然将玉米外衣剥去,而是留下少许几片,作为一只玉米棒的拴绳,依托此几片玉米外衣,可以将一只只玉米棒拴缠在一起。其意何为?庭院中树立一根根木柱,然后,将拴好的玉米棒,层层码在木柱上,于是,庭院中就出现了许多的“金黄一柱”,如此,既可以收藏玉米,又可以充分利用阳光,尽快将玉米晒干。
玉米棒的特点,是越晒越黄,终至金黄。一柱柱的玉米棒,日晒之下,金黄灿灿,丰收的喜悦,像金子一般闪耀。
紧跟着收获的,就是高粱。
在农家,高粱,是“扦”穗,即将高粱穗子,从高粱秆上“扦”下。“扦”,就是割,用一把镰刀,对着高粱穗的秸秆处,一刀切下,即可。“扦”下的高粱穗,先在土地中“打捆”,穗头朝外,秸秆朝内,捆成一个个准正方形。运至庭院,就要“码垛”,一个个的高粱捆,整整齐齐,一层一层,码在一起,就好了。
高粱红,一层层的高粱捆,码在一起,满庭院,红彤彤,彤彤红,红火的是丰收的景象,也是农家内心的喜悦。
花生的收获,是带棵拔取。花生缀在花生棵上,一并运到场院上。场院,就在大门外,场院,实则是庭院的延伸。运进场院的花生,堆成垛,晚间,就要“摘花生”——将花生,从花生棵上摘取下来。
摘花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通常在晚间,有月亮的晚上。全家人,围“垛”而坐,一边摘取,一边闲聊,一家人融融泄泄,在快乐的劳动中,享受丰收的喜悦。
摘取的花生,要“晒”,晒干才好保存。晒花生,多是老人的事情,一边晾晒,一边翻弄,直到花生在翻弄时,能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方算修成正果。小时候,最喜欢听晒花生的那种哗啦哗啦的响声,觉得那种响声,有着农家的无限喜悦。
棉花,是最后收获的农作物。采下的棉花,也要晒,但不能在大门外,棉花珍贵,也娇惜,所以说,晒棉花通常在庭院内:铺一领箔帐,棉花就晒在箔帐上。一边晒,一边也要翻弄,不仅要翻弄,还要“抽打”——手中持一根藤条,不断抽打。其目的,就是除去棉花上的杂草、碎屑等。
棉花,越晒越白,一领领的箔帐上,堆积的棉花,白花花、软绵绵,仿佛天上白云降落人间,有一份说不出的柔软和美好。
这个季节,庭院,就是“丰收”的最现实的写照,也是最美好的书写。五彩缤纷,而又陈实厚重——丰收,总是沉甸甸的。
吾乡农家,大多会在庭院中种植几棵树:大门外,种植几棵枣树;庭院门窗前,则种植几棵石榴树。
中秋前后,秋枣成熟,大门外,一派红火;树顶,如云锦铺展,极是炫目。成熟的枣子,颗颗饱满、粒粒红艳,是果实的成熟,也是丰收的日子的成熟。秋收的时候,庄稼人笑了,门窗前的石榴,也笑了。笑了的石榴,一颗颗,裂开了嘴巴,嘴巴内,是成排的石榴籽,那一粒粒珍珠玛瑙般的石榴籽,红艳艳、明亮亮,晶莹剔透、酸酸甜甜,是自身的特质,也是对生活的一份诠释。
裂开的石榴,更像是一张嬉笑的嘴巴,它为自己的成熟而笑,更为这个季节的丰收而笑——笑逐颜开,笑得合不拢嘴。
丰收在哪儿?丰收就在农家的庭院中,它是一种收藏,更是一种书写,一种满意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