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坝村绿水青山就是致富的“靠山”
发布时间:2021-03-24 09:50:16 来源:南川日报
新闻摘要:       走进山王坪镇庙坝村,青山掩映,流水潺潺,景色旖旎,农家乐、露营基地、停车场点缀其间。
  

  

 

  走进山王坪镇庙坝村,青山掩映,流水潺潺,景色旖旎,农家乐、露营基地、停车场点缀其间。记者 甘昊旻 摄

  ■ 记者 陈蕗颖

  3月17日,记者走进山王坪镇庙坝村,青山掩映,流水潺潺,景色旖旎,农家乐、露营基地、停车场点缀其间,行走在村子里,随处可见黄墙灰瓦、窗明几净的农家屋舍和干净整洁的水泥路,道路两旁鲜花盛开。

  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的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中,山王坪镇庙坝村榜上有名。但在2015年,这个小村庄还鲜为人知,村里的人均年收入也只有4600元左右。

  关于庙坝村,《南川县志》上有零星的记载:如之字旋折横脊曰黄柏岗,岗之东面曰烂坝场(地极荒瘠);前后三元地形北狭南广如胆如囊,此等山原荒旷罕见居人。高山深谷将祖祖辈辈居住在庙坝村的村民牢牢地“锁”在了大山深处,吃饭、出行、上学是村民脱贫路上的三道难关。

  “望得到屋,走得人哭”是以往该村村民出行难的生动写照,到最近的集市要先跨过一个峡谷,再翻越一座大山,往返一趟需要七八个小时。“三元庙坝石旮沓,红苕洋芋包谷粑。”这句当地的顺口溜形容的就是以往村民的一日三餐,红薯、土豆、玉米是日常维持生计的口粮,大米则需要村民背上土豆、玉米步行几十公里去换取。

  吃饭和出行的条件虽然苦,但读书这条出路更为艰难。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唯一的小学是由寺院改建的,在建校之前,村里鲜有识字的人。村小办成之后,因居住分散,绝大部分娃儿零零散散地读完小学后就辍学了。2000年以前,村里甚至没有出过大学生,上学难困扰了庙坝村几代人。

  2014年,山王坪喀斯特国家生态公园至庙坝村的公路硬化通车,将景区和庙坝村串联起来,使昔日与世隔绝的庙坝村峰回路转。近年来,庙坝村建成通村硬化道路约25公里,打通村社支路、入户路、院坝路15公里左右,至此,庙坝村再也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先后获得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重庆市美丽宜居乡村”殊荣,成为远近闻名的避暑纳凉、康养旅游胜地。

  2019年,年近六旬的程坤祥不仅投入了所有积蓄,还向银行申请了60万元的贷款,将自家的旧屋重新修建成了一栋4层高的农家乐。60万元的贷款不是一笔小数目,程坤祥并不担心自己还不上,一方面是他对在村里发展乡村旅游信心十足,另一方面他也希望带动村民共同发展乡村旅游吃上“旅游饭”。

  走进村民李龙伟家,宽敞明亮的厨房里通上了自来水,原本堆放杂物的房间成了村里的小卖部,废弃多年的房间也完成了改造,计划租给夏天来避暑的游客,丝毫看不出这个家曾经有过生活拮据的窘境。“那时候,家里负担大,收入却极其有限,日子过得很是艰难。”如今,李龙伟家一年的收入能有十四五万元,家里的黄连种植面积也达到十五亩,最让他高兴的是,女儿还考上了大学。“现在我们家的日子是越过越好了!”李龙伟说。

  村里的巨大变化,让大山外的游客走了进来,也让大山里的孩子走了出去。“感谢你不辞辛苦地送我走上大学的征途,同时也要感谢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家的每一个人,谢谢你们让我的生活变得别有一番天地。”这是贫困户陈明发的孙女陈容2020年考上大学后,写给村里第一书记感谢信中的一段话。如今,贫困户家庭走出了9位大学生,他们将“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变成现实,打破了家里贫困的局面,也为自己打开了更广阔的天地。

  如今,庙坝村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原本“锁”住村民发展的高山,成了村民致富的“靠山”,就如同村委会宣传橱窗中的那副标语:绿水青山铸就金山银山,黄连中蜂演绎先苦后甜。

相关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