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食品安全知识,你需要知道
南川网(记者 李佳遥)6月29日,区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在鼓楼广场开展“共创食安新发展 共享美好新生活”的食品安全周主题宣传活动。
活动中,工作人员向市民普及预防食物中毒的小方法、防范保健食品欺诈、消费者食品安全维权等食品安全知识,引导群众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倡导群众在食品选购、存放、烹饪等环节加强卫生管理,并邀请市民参与食品安全“你点我检、你送我检”活动,现场体验快速检测蔬菜、肉类等农药残留或兽药残留情况。
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需注意
夏季温度较高,空气湿度较大,细菌滋生活跃,食物容易腐烂变质,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高发时期。对此,区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提醒,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应按照防止食品受到病原菌污染、控制病原菌繁殖和杀灭病原菌三项基本原则,可采取以下措施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
避免污染。主要指避免熟制后的食品受到病原菌污染,避免熟制后的食品与生的食品原料接触,保持餐饮服务场所、加工制作台面、容器、工具等清洁,消灭鼠类、虫害等有害生物,避免其接触食品。
控制温度。采取适当的温度控制措施,杀灭食品中的病原菌或控制病原菌生长繁殖。如熟制食品的中心温度应达到70℃以上,贮存熟制食品的中心温度应保持在60℃以上热藏或在8℃以下冷藏或冷冻。
控制时间。当餐加工制作的食品尽量当餐食用完,尽快使用完食品原料、半成品等,尽量缩短食品的存放时间。
清洗和消毒。认真清洗、消毒接触食品的工具、容器等物品以及蔬菜、水果等。
清洗农药残留有方法
活动中,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向市民分享了几个有效去除果蔬农药残留的小妙招。
水洗浸泡法(用清水洗干净后浸泡)。水洗是清除蔬菜水果上其他污物和去除残留农药的基础方法。主要用于叶类蔬菜,一般先用水冲洗掉表面污物,然后用清水浸泡不少于10分钟,浸泡时可以加入少量果蔬清洗剂,浸泡后要用流水冲洗2~3遍。
清洗后碱水浸泡法。有机磷杀虫剂在碱性环境下分解迅速,方法是先将表面污物冲洗干净,再在碱水中浸泡5~15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3~5遍。
去皮法:外表不平或多细毛的蔬菜瓜果,较易沾染农药,所以削去外皮是一种较好地去除残留农药的方法。
储存法。农药随着时间能缓慢分解,所以对易于保存的瓜果蔬菜可以通过一定时间的存放,减少农药残留量。一般应存放15天以上,同时建议不要立即食用新采摘的未削皮的瓜果。
加热法。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随着温度升高,分解加快,此法常用于芹菜、菠菜、小白菜、圆白菜、青椒、菜花、豆角等,先用清水将表面污染物洗净,放入沸水中2~5分钟捞出,然后用清水冲洗1~2遍。
购买保健食品有陷阱
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提醒市民,保健食品是食品的一种,并非药品。它是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的危害。
消费者特别是老年人在选购保健食品、辨别保健食品宣传真伪时,对以下宣传要提高警惕:
“健康讲座”为促销。一些不法商家以“访谈、讲座、采访、座谈会”等形式为幌子,邀请一些假冒专家、教授和老中医在现场进行“养生”讲座,顺便兜售保健食品。不少老年人因为盲目信任这些所谓专家或名人的介绍,从而选购了大量假冒保健食品。
“免费活动”为洗脑。不法商家利用“赠药”“免费试用”“发放小礼品”“抽奖”等方式,吸引老年人参加其组织的促销活动。促销现场往往气氛热烈,夸大产品功效,甚至声称根治百病。有些活动还会请一些所谓的患者现身说法,雇人制造争先恐后购买产品的假象,给老年人造成不买就没有了、不买就吃亏的心理暗示,老人不知不觉中被洗脑,从而购买产品。
“权威证明”属虚构。一些非法保健食品广告利用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医疗机构、学术机构、行业组织的名义和形象,为产品的功效作说明,以增强产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还有一些广告含有无法证实的所谓“科学或研究发现”“实验或数据证明”等方面的内容。如“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科学院指出,人类肠胃如果每天定植高活性、高含量的双歧杆菌,那么人类将可以与肠胃病绝缘,人类寿命有望达到140岁”等无法证实的虚假广告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