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盛余多
2025年初夏,重庆中医药学院教授杨军宣的办公桌上,一份“潮汐人才”专家聘书静静躺着。指尖拂过聘书落款的“南川”二字,杨军宣的思绪飘回了十多年前——那时他常常带着学生在号称“南药金佛山”的密林里穿梭,蹲守十天半月开展对党参等中药材的研究。“当年我们帮助金佛山药农解决党参的种植问题,现在又回到南川解决企业的制药难题,缘分真是奇妙。”
今年,我区创新推出“潮汐人才”柔性引才新政,打破“全职落户”的传统限制,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吸引跨域人才,而杨军宣对南川的熟悉,成了双方合作的独特优势。“我知道金佛山的药材特性,也了解当地企业的发展痛点,沟通起来少了很多隔阂。”他坦言,政策允许保留原单位人事关系的弹性机制,加上对南川的特殊情感,让他毫不犹豫地接下了“潮汐人才”的聘书。
这份聘书背后,还藏着南川中医药企业对于发展的迫切需求。位于我区中医药产业科技园区的重庆上药慧远庆龙药业有限公司,长期受困于传统工艺的弊端:传统方法依赖老师傅的操作经验,成品质量及收率波动较大,难以实现标准化生产,满足不了现代制药需求。“我们试过自己攻关,也找过外援,但要么不接地气,要么难以持续。”上药慧远总经理汪正龙说,通过“潮汐人才”政策,企业精准引进中医药领域专家杨军宣开展技术攻关。
杨军宣的到来,开启了“技术攻关类”合作场景的实践——这正是“潮汐人才”政策搭建的五大用才场景之一。接受聘请后,杨军宣直接把实验室搬进了企业的生产车间,他带着团队设计实验方案、优化生产工艺、记录实验数据、攻坚关键技术,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在金佛山研究中药材的日子。
随着夏天结束,杨军宣和上药慧远的合作项目也正式结题。数据显示,优化后的工艺周期缩短、生产成本降低,收率也从目前的83.64%提升到了90%以上。更重要的是,企业凭借标准化通过了CNAS认证,可开展16项中药质量检测,为南川建设全市唯一中医药特色检验检测基地提供了支撑。
“过去我们买专利,现在和专家‘共享核心技术’。”汪正龙算了笔账:企业因引才获得劳动报酬补贴,杨军宣等专家教授获得的科技创新支持,还帮企业争取到了区级产业投资基金的优先扶持。如今,企业年产量从80吨增至200吨,产品打入四川、贵州等周边市场,带动当地百余户药农增收。
“政策让人才流动像潮汐一样自然,而我对南川的感情,早已从过客变成了家人。”杨军宣说,他的团队还在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帮助企业优化生产工艺、培养技术人才,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通过产学研用一体化,把学院的技术种子精准播撒到企业车间和田间地头,让这份跨越十多年的缘分,借助潮汐之力继续为南川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