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海椒是南川独有的特色食品,其制作方式是将食用原料填入鲜辣椒内,蒸熟后食用。辣椒在南川方言中称“海椒”,“莽”为当地方言,意为“装、装进去”,因而这一食品被形象地称为“莽海椒”。
在重庆及南川周边区县,人们皆知并喜爱这一独特食品,但唯有南川掌握其制作技艺。当地几乎家家户户皆会制作,是沿袭上百年的传统食品加工方式。
相传,该食品起源于民主乡秀村坝一位夏姓秀才。夏秀才屡试不中,回乡办学,兼为乡里红白喜事担任笔墨师爷,其所作“秀山秀水秀村秀,才人才事才人才”一联至今流传。他见农民常将过剩辣椒丢弃或任其腐烂,甚觉可惜,便开始琢磨贮存之法,以期减少浪费,并在非产季仍能品尝鲜椒风味。经反复尝试,他结合农村制咸菜之法,摸索出一套新工艺:将鲜椒摘回后剪去蒂柄、破开去籽,把大米炒焦磨成面,填入椒壳,存入咸菜缸,食用时取出蒸熟。成品兼具鲜椒清香、米面焦香与淡淡酸味,口感丰富,深受群众喜爱,并迅速流传。因不知其名,人们便形象地称之为“莽海椒”。
在后续流传中,人们逐渐将米面改为糯米或糯玉米面,以提升口感。历经百余年发展,如今在辣椒选材、米粉配制、佐料搭配及腌缸选用等方面,均已形成一套完整制作体系。
莽海椒的主要原料为新鲜辣椒(红椒或青椒)与磨细的糯米粉或糯玉米粉。选料时多择大小均匀、肉质薄而硬度佳的鲜椒,剪去蒂柄,洗净晾干,再从蒂部划口至顶端,以小竹片掏去椒籽。随后将糯米粉加适量食盐、花椒面拌匀,亦可添入三线鲜肉馅或腊肉馅等辅料,填装入椒壳至饱满,以拇指压实。填好的辣椒背朝下、肚向上紧密排列于菜坛中,以洗净晾干的芭蕉叶覆盖,棕叶押边,青竹片作“十字架”压紧坛口,倒置于盛有清水的石钵或瓷钵内。钵中水位须低于坛内莽海椒,以防腐坏,其间需勤换水、密封保存。经长时间腌制,莽海椒形态如初,色泽鲜润,风味清香。食用时可取出蒸煮,亦可油炸或与肉类同炒。
因制作简便、食用灵活、风味独特,莽海椒成为南川广受欢迎、历久不衰的家常食品,亦以其独特工艺与口味深受外地食客青睐。
资料来源:区文化旅游委、区文化馆(区非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