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摊区”:创新不止于“摆摊”,而在于“治城之思——访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城市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沈体雁
发布时间:2025-11-11 09:05:21 来源:
新闻摘要:

  

  □ 记者 王莹 任永宁

  10月27日至29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国人居署与重庆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5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在重庆举行,我区“潮汐摊区”作为重庆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创新实践案例受邀参加重庆主题展。与此同时,“潮汐摊区”成功入围第四届(2024-2025)中国城市治理创新优秀案例奖。今年1月,“办好流动摊贩潮汐摊位”被写入重庆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这不仅是对一种管理模式的认可,更是对一种城市治理新思维的召唤。

  一个小小的地摊集群,为何能登上国家级舞台?它真的只是“让农民卖菜方便”这么简单吗?作为一种创新“模式”,需要突破哪些认知瓶颈?为此,记者专访了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城市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沈体雁。

  亮点

  “城市烟火气的复活术”

  记者:您好,沈教授。您上午看了“潮汐摊区”的整体介绍,刚刚又去到现场实地调研,最打动您的点是什么?

  沈体雁:最打动我的不是“功能”,而是“情感”。很多人觉得这是解决卖菜和买菜难的问题,但我看到的是——老人在这里找到了价值感,居民之间重建了信任,城里人重新认识了土地和食物的来源。七十多岁阿姨,种了两筐青菜,卖完就走。她说:“我不图赚钱,就是不想闲着。”还有大家本来不认识,但有点事,旁边的摊主还可以帮忙照看。我们去买地瓜,摊主不在,隔壁摊主就帮他卖。这种微小却真实的生活连接,才是城市最稀缺的东西。我们城市不缺空间,缺的是有效利用,超大城市治理中更缺这种人情味。“潮汐摊区”把闲置低效的公共空间(如公园周边)变成动态市集,让城市回归“市井生活”的本源。

  挑战

  商贩涌入、空间利用不足等管理难题如何破局

  记者:起初“潮汐摊区”是为菜农开设,但摊区还是会有商贩挤压菜农、占位纠纷等问题,如果想要有效有序管理,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沈体雁:这正是关键所在——“潮汐摊区”现在是“现象级”的成功,但如果不能从“经验治理”走向“制度设计”,很容易变成一阵风。真正的创新不在“能不能摆摊”,而在“怎么摆得久、摆得好”。

  分类指导。菜农与商贩需分类施策:自产自销的菜农优先保障摊位,引入的外地水果商可划定特定区域,或引导至固定商铺,防止挤压本地农户。我们去看了有一个卖苹果的商贩,他说是从外地运来的,他就是做成5斤一袋,拎着就走。其实这样我倒觉得也比较符合“潮汐摊区”的特征,就是上下班的时候拎一袋就走了。但若是大量专职从事水果蔬菜买卖的人进来就会带来很大的压力。菜农自己种的可以有个自己的区域,甚至菜农的摊位前都有一个介绍,让买的人知道这菜是哪里来的,比如哪个村,甚至以后还可以把这个村的菜进行包装,成为品牌。

  智能预约+人文关怀。是不是可以做一个二维码进行简单的预约分配摊位,有个先来后到,也能筛选鉴别。但下午看到摊区有很多老年人,所以又需要想办法既不增加菜农负担,又可以有效动态平衡供需。如果实在是要摆摊的人很多,可以再找一些新的城市公共空间,长期使用率不高的空间太多了,这是我们中国当前的城市公共空间治理的矛盾的一个主要方面。

  未来

  从“卖菜点”到“城市活力引擎”

  记者:要平衡这种供需,在拓展城市闲置空间同时,又要如何在管理上形成制度,才能让“潮汐摊区”甚至城市治理这步棋走得更远?

  沈体雁:拓展“城市主题舞台”。城市的生活“舞台剧”要每天都有活动,比如南川夏季凉快,避暑游客多,我们城市如果每天都有个“城市节目单”,周一上午某个主题公园有跳蚤市场,周二晚上可能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有表演,周三就是土特产专场等。这样一来,对游客和市民来说,就觉得很有趣,城市就很有活力和魅力,所以我觉得一个城市,不管是超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其实真正能够吸引人的,还是文化魅力、人情,城市最终还是因人而美。

  多元主体共治模式。这也很重要,我最希望的就是通过公共空间的有效治理、高效利用,最终能够推动老百姓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能够互助共赢,真正形成一种城市里面的邻里关系。另外,比如城管能不能把一些权限适当的给到社区,甚至是“潮汐摊区”的志愿者或者某个协会,有社会责任的机构,让他们来参与管理,去激发市民对城市的主人翁意识,形成一种摊区自治。比如说周末或者节假日设定一个主题,让同一主题不同类别的进来,这样的话,“潮汐摊区”会越来越好,甚至未来还可以形成摊区的品牌,城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就根据预约情况来进行更加有效的管理。你想,图书馆不只是借书的地方,公园不只是散步的地方,那为什么摊区就不能成为教育、文化、社交的发生地?我们可以:组织小学生来认领“一米菜园”,体验种植;让退休教师在摊区角落办“露天读书角”;把部分收益反哺社区,修路灯、添座椅;当市民开始觉得,这是我参与建设的空间,他们自然会维护秩序、自发管理。这才是真正的“人民城市为人民”。

  城市治理的终极智慧是“人的联结”。在“潮汐摊区”看到陌生人变互助伙伴,这种人情纽带,才是降低城市治理风险的根本。超大城市治理就应该遵循“小切口,大纵深”,从“政府包办”转向“群众主演”。我感觉城市的管理里,有很多事情要让老百姓能够参与进来。中国共产党成功的一个重要的法宝,就是一切依靠群众,群众路线。怎么去相信群众、去发动群众,很需要领导艺术。

  记者手记

  “潮汐摊区”不仅是城市管理的创新尝试,更是“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生动实践。它让闲置空间化身市井舞台,老人重拾价值感,邻里重建信任,城市重燃烟火气。沈体雁教授指出,创新关键在于“如何让治理有温度、可持续”。从智能预约与人文关怀的平衡,到多元主体共治的探索,再到摊区升华为文化社交空间,每一步都推动城市治理从“经验”迈向“制度”。当市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管理从政府包办转向群众主演,城市才能真正因人而美、因联结而坚韧。这或许正是“潮汐摊区”最宝贵的启示:用微小切口激活深层变革,让人情纽带成为治理基石。

相关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