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那头的“潮汐人才”
发布时间:2025-11-10 08:51:28 来源:
新闻摘要:

  

  开栏语

  人才如潮,应产业之需而来。立足先进制造业、文旅康养、现代农业“三个增长极”,我区以项目为锚、以柔性为桥,通过“潮汐人才”政策让专家智慧精准对接发展痛点。

  即日起,本报推出“潮汐才智汇南川”专栏,走近那些带来创新活水的专家教授,倾听他们驻厂攻关、田间传技、小镇筑梦的故事,读懂“智力潮汐”背后的发展密码。

  □ 记者 王莹

  星期天清晨,重庆超群工业研发中心,一场为头部新能源车企定制轮毂的远程视频会诊准备就绪。

  企业研发副总邹韬指着屏幕,转身告诉记者:“刚好周末,我们正在请工程师支招儿呢。”

  “成教授,请您为我们诊断一下。”视频连线后,邹韬向重庆理工大学成振波教授发出请求,“不同胎压下噪声数据对不上,我们做了多次试验,依然无法解决这个技术难题。”

  成教授仔细分析模型数据,很快就找到了症结所在。

  “共振腔体积需要调整。同步修改后,你们现场再验证一下看看。”

  “经验证,静音轮毂配普通胎,噪声直降7至10分贝。”技术人员通报调试的数据。

  “这太好了!”现场工人爆发出欢呼声。

  一小时“云端问诊”的柔性方式,让困扰团队半年的轮胎降噪技术难题迎刃而解。成教授作为超群工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特聘专家、南川区首批“潮汐人才”之一,目前他和团队为企业已解决了7项关键难题。“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我们研究的成果能够用到实际的产品,为重庆本地的企业赋能,创造价值,我觉得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成振波通过视频连线对记者说。

  “成教授的助力,让我们可以更快速解决一些技术难题,去赢取尽早开发上市的窗口时间。”研发中心首席设计师谢希继续说道,“我们的市场不仅是国内市场,更重要还有国际市场。”

  自我区实施“潮汐人才”柔性引用政策以来,区委组织部牵线引入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中医药等领域技术专家人才52名,多利用周末和节假日,领衔实施技术攻关项目43项,已惠及当地数十家企业。

相关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