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步丈量时代 以笔墨温暖人心——倾听四位“新闻人”的初心故事
发布时间:2025-11-10 08:41:30 来源:
新闻摘要:

  

  笔尖,曾划过真相的暗夜,也记录过时代的宏音;镜头,曾对准焦灼的面孔,也凝视过壮丽的远景。在第26个记者节来临之际,我们将版面留给自己,但我们的心声,依然关乎您——亲爱的读者。在这个属于所有记录者的节日里,我们聆听四段来自一线的足音,看他们如何以热爱为舟,以责任为桨,在奔流不息的时间里,努力刻下公平与正义的刻度。

  龚子涵:

  “四个月,我读懂记者的模样”

  就在短短四个月前,在我还没真正接触记者这份工作时,我对这份职业的想象充满了“滤镜”:总觉得记者仿佛是生来就能够在镜头前后侃侃而谈、写起文字来又都是妙笔生花的“光鲜角色”,连跑新闻的脚步好像都带着“主角光环”。可在四个月后的今天,我才渐渐领悟到记者这份工作背后的不容易。

  这段时间,我见证了同事们顶着40多摄氏度的高温在烈日下坚持采访,见过他们在雨中毫不犹豫地将唯一一件雨衣盖在摄像机上,见过他们摔倒时本能地护住设备,也见过他们为了一个报道连续数日扎根在田间地头。这些瞬间,让我看到了记者光环背后的真实模样:不仅要忍受风吹日晒,还要面对各种突发状况,更要时刻与时间赛跑。

  但更让我感动的是这个职业带来的成就感。当我们《今日关注》栏目的报道引起相关部门重视,推动实际问题得到解决;当困难群体因为我们的发声获得帮助,露出欣慰的笑容;当我们记录的普通人的故事感动了无数读者,引发社会共鸣——这种由职业价值带来的满足感,是任何外在光环都无法比拟的。

  还记得我第一次独立撰写新闻稿时的忐忑。既担心不符合规范,又害怕辜负期望。幸运的是,在我最需要指导的时候,前辈和同事们给予了无私的帮助。他们不仅逐字逐句地帮我修改,更耐心讲解新闻的写作要领。至今我仍清晰地记得,当我的第一篇稿件在系统中显示“终审通过”时,那种难以言喻的心情。

  同样难忘的,还有第一次独立外出采访的经历。尽管出发前反复检查设备,回来后却发现居然没有录上采访对象的声音。这对当时的我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我强压住内心的慌乱,硬着头皮联系受访者说明情况。令我至今感到温暖的是,对方不仅没有责怪,反而理解地说:“没关系,你们再来一次就好。”这份宽容让我深刻体会到:真诚,是化解困难最有效的力量。

  这四个月的成长,让我有太多的感谢想说。感谢领导给予的信任和指导,让我在犯错时得到包容,在进步时获得鼓励;感谢前辈们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你们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专业的职业素养,是我学习的榜样;感谢同事们的热心帮助,是你们让我快速融入了这个温暖的集体。正是你们的支持,让我在面对挑战时越来越坚定,从一个懵懂的新人,逐渐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记者。

  这个记者节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份“成长礼物”。在往后的日子,我想继续带着这份“新人”的热情,多跑、多听、多记,不辜负每一次奔赴现场的机会,也不辜负“记者”这两个字的重量。我会努力向前辈们学习,用脚步丈量南川的每一寸土地,用手中的笔和镜头,去记录这个时代的温度与变迁。

  谢峁燃:

  “扛牢时政责任 彰显使命担当”

  2012年底,刚接手时政新闻时,部门负责人就给我说:“跑时政新闻,不是跟着走、照着念,要搞懂这些会议、调研,以及各种活动背后的含义,只有充分了解和不断理解时政新闻,才能更好地用镜头画面表达出来,同时能负责时政新闻报道,既是肯定和荣誉,更多的是一份责任。”

  我们的责任,是做“政策声音的传递者”,区里的每一个会议、每一项部署、每一次调研,本质上都是区委、区政府推动发展、服务民生的“行动信号”。我们跑遍了全区所有乡镇(街道)的村(社区),见证了农村“断头路”打通、“后进村”转型、“惠民政策”落地等我们身边的变化,这些报道不是冰冷的会议摘要,不是生硬的流程过场,而是让群众知道:区委、区政府的每一项部署,都在朝着“让大家过得更好”努力。

  我们的责任,是做“时代脚步的忠实记录者”,让我们南川的“大事小情”都留下鲜活的印记。区县的发展,从来不是靠“大事件”堆出来的,而是藏在区里一次次工作部署的会议里,藏在乡镇村社的田间地头里,藏在为企业解决难题的现场办公里。时政新闻报道,不是为了“突出个人”,而是为了记录下区县发展的“关键瞬间”,这些瞬间,是区委、区政府“担当作为”的证明,也是未来回望时,能看清我们一路走来的记录档案。

  我们的责任,是做“干群之间的贴心连心桥”,让群众的“呼声”能传到决策层,让区委、区政府的“牵挂”能落到实处。有人觉得,时政记者,只会“报喜不报忧”。但其实,真正的责任,是既要让群众看到党委政府的“作为”,更要让党委政府听到群众的“心声”。我们的镜头和采访本上,不应该只有会议部署,更应该有群众的呼声、建议和期盼。

  我们的责任,是做“新闻真实的坚定捍卫者”,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而我们时政新闻的报道,更是“一字千钧”。新闻稿里的一个小数点、一个地名、一个项目名称都不能有半点马虎。这份“守卫真实”的责任,要求我们必须用“较真”的劲头和一遍遍地核对去解决。

  跑时政新闻这些年,让我明白:责任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是扛在肩上的摄像机,是记满笔记的采访本,是加班到深夜的灯光;是哪怕淋着雨、冻着手,也要把画面拍好的坚持;是哪怕反复核对十遍、百遍,也要确保信息准确地较真。

  记者节,是我们记者的节日,更是提醒大家身为记者、肩抗责任的节日,今后,我将会继续带着这份责任,跑好每一次现场、拍好每一个镜头、写好每一篇报道。

  胡昱名:

  “为新闻事业贡献光与热”

  入职四年,虚心学习,潜心钻研,深耕业务,让我对记者这份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深深地认识到,作为一名记者,就是要用专业“看见”被忽略的角落,用勇气“追问”事件背后的真相,用担当“记录”时代前行的步伐。我们笔下和镜头所呈现的,不仅是新闻,更是历史的第一份草稿。我们的价值,在于搭建起信息与理解、社会与个人之间的桥梁,让沟通更顺畅,让声音被听见。从事这份职业,我深感自豪,也满怀热爱。

  在传媒进入以创意为核心的2.0时代的今天,每一件作品都在比拼创新力。我始终认为,只有在认真工作的基础上,持续注入属于自己的创意火花,才能让作品脱颖而出,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气质。

  在工作中,我始终坚持一心一意地谋划策划,一丝不苟地执行落实。无论是拍摄脚本的撰写、外景地的选择、背景布置、人员协调,还是机位搭建、镜头取舍与后期剪辑,每一个环节都力求严谨专业,传承单位所倡导的“工匠精神”,认真完成每一项任务。

  2025年,我的工作重心迎来了新的调整,开始直播板块。这对我而言,既是全新的挑战,更是难得的机遇。

  接过这份沉甸甸的担子,我和同事们立刻投入了紧张而有序的工作中。直至此刻,在2025年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团队已成功完成了18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直播活动。这其中,既有像“篮协杯”这样备受本地体育爱好者关注的赛事直播,也有近期火爆全网、影响力广泛的“渝超”联赛直播。每一场直播,都是一次综合能力的检验,一次团队协作的淬炼。

  令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渝超”的系列直播。这不仅是一场体育盛宴的传播,更是对我们团队统筹规划、执行落地能力的全方位考验。从前期的直播联络、技术协调、场地勘察,到中期的机位布置、信号测试、流程彩排,再到直播当天的现场导播、解说互动、应急保障,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周密部署,环环相扣。团队成员们各司其职,又紧密配合,常常为了一个镜头的角度、一段音频的质量、一个流程的顺畅而反复推敲,确保万无一失。

  过去的成绩只是一个逗号,未来的道路仍需奋力前行。我将以此为新的起点,在今后工作中,继续秉持新闻人的专业精神与职业操守,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拓展新视野,努力在媒体融合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探索更多元、更有效的传播方式,创作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与融媒体作品,更好地服务大众、引导舆论、促进发展,为南川融媒体中心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光与热。

  王信鸽:

  “遇见创作的光,做闪耀的星”

  作为通讯员代表参加座谈会,我既惶恐又高兴。惶恐的是山高水长、才疏学浅;高兴的是,漫漫写稿路有了一分收获。我用“三颗心”分享“遇见创作的光,做闪耀的星”,与大家共勉。

  坚持“初心”不变把“写作”刻进年轮。2013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我辗转多个岗位,笔下既有基层冒热气、带露珠的感动故事,又有商贸物流园区重点项目建设的如火如荼,还有驻村工作队走村帮扶的点点滴滴,这些创作的光值得被记录。为此,看报、写稿、投稿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庆幸的是我没有因为岗位调整而放弃写作;重要的是融媒工作小群架起了沟通桥梁,这里有编辑老师的用心点拨,也有各位通讯员的互帮互助,让写稿的过程更加充实、美好、有收获。我坚信:写作是终身技能,岗位可变,初心不变。

  聚焦“靶心”深耕让“选题”无处不在。常言道,处处留心皆学问,处处留心皆新闻。选题枯竭,曾一度是通讯员的“焦虑”。多年来,通过向前辈学,自己悟,我学会了“三问三找”。问时政,从国家、市级、区级政策中寻找切口;问脚下,用脚步丈量土地,让“田间地头”自己说话;问民心,把话筒递给群众,解决群众身边事。比如,当无人机飞过稻浪,我的一篇《为农业插上科技翅膀》评论“凤江小议”见报;当潮汐滩区的新闻被报道,我的一篇散文《菜市场里的人间烟火》被“金山情副刊”刊发,于是我茅塞顿开。当田埂上的歌声穿透晨雾,当传统工坊的技艺点亮时光,当广场舞的韵律交织成邻里交响——这些散落在生活肌理中的创作,便是以文化为壤、以群众为根的生动选题。

  更加“用心”让“思维”始终保鲜。新闻是“活”的,写作也必须“活”。一位老记者说:“做新闻就像在海边走路,浪花会不断把你的脚印抹平,想留下印记,就得不停地走下去。”我把这句话贴在书桌边,也刻在脑子里。怎么“不停走”?我的办法是“三个一”:每天阅读《人民日报》《重庆日报》《南川报》,把最闪光的句子抄进“灵感本”;每周跑一次“现场”,哪怕只是菜市场、公园,也要让鞋底沾泥、让耳朵“发烫”;每月写一篇“破圈稿”,逼自己跳出“套路”,用新视角、新表达去触碰热点。写作不是简单重复,而是不断刷新,唯有让思维保鲜,才能让每一篇稿子都带着“露味儿”,让读者在字里行间闻到泥土香、听到心跳声、看见时代的光。

  笔耕不辍逐星月,更向潮头立浪花。未来,我将继续以“三心”为笔、以南川为卷,让通讯成为“行走的摄像机”,记录乡村振兴、民生实事;让评论化作“金点子”,献计献策、针砭时弊;让散文与诗歌长成“会开花的乡愁”,推介大美南川,美轮美奂。愿我们都能在文字里安放热爱,在岗位上拥抱星辰;愿所有新闻人脚下有泥、眼里有光。

相关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