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平
现代城市社区里,钢筋水泥筑起的不仅是居住空间,更悄悄拉开了邻里距离。如何打破这份隔阂,让守望相助的邻里情重回生活,进而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增厚居民幸福感?南川区以“邻聚力”社区建设为抓手,给出了一份充满温度与启发的答案——这既是基层治理模式的创新实践,更是一场重塑邻里连接、培育文明新风的生动实践。
南川“邻聚力”的破题,先从“筑阵地、聚人心”开始,精准勾勒出15分钟“幸福圈”的民生图景。社区食堂让人们吃上热乎饭,好邻居驿站成为邻里歇脚互助的小港湾,悦读书屋点亮居民闲暇时光,儿童乐园承载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老支书工作室为矛盾调解搭起“连心桥”……这些遍布社区的多样化空间,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物理载体,化作居民解难题、强交流、富精神的核心枢纽。社区居民的日常因这些阵地变得充实多彩,“承铄讲堂”把红色教育融入市井烟火,“家风银行”让文明风尚在邻里间传递存储。一个个“小空间”攒聚起社区“大活力”,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触摸到便利与温暖,重新拾起“邻里一家亲”的归属感。
如果说阵地是基础,那么有温度的活动就是拉近邻里距离的“金钥匙”。社区治理最怕“一头热、一头冷”,南川“邻聚力”的巧思,正在于用精准对接需求的活动,唤醒居民的主体意识,点燃参与热情。集体生日会上,寿星眼角的感动泪光;“粽香邻里”活动中,老手艺人教年轻人包粽的传承场景;便民市集里,邻里间互帮互助的热闹氛围;兴趣小组内,居民们一起学习成长的蜕变历程……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活动,像润滑剂般消融着邻里间的冷漠,又似黏合剂般拉近彼此距离,让陌生邻里在共同参与中从相识、相知,最终走向相帮相助。更可贵的是,丰富的文化活动与志愿服务,在满足居民精神需求的同时,也让勤俭节约、互助友爱等文明新风悄然扎根,“无事酒”等陈规陋习得到有效遏制,社会风气正朝着向上向善的方向稳步转变。
基层治理创新要避免“一阵风”,长效机制是关键支撑。南川“邻聚力”之所以能持续焕发生机,核心在于构建起“需求收集—参与激励—服务闭环”的良性运行体系。“五问五到”“网格周议事”制度,让居民的急难愁盼被精准捕捉,服务供给更对味;积分兑换、评优表彰等激励举措,让志愿者的付出被看见、被尊重,源源不断激发居民参与的内生动力;“问、议、帮”工作法、“邻里议事厅”“老支书工作室”等平台,搭建起矛盾化解、协商共治的畅通渠道,确保居民诉求“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这些机制把居民的零散热情,转化为有序的集体行动;把临时性的服务活动,固化为常态化的社区功能,让“邻聚力”从最初的“试点盆景”,逐步长成覆盖全区的“靓丽风景”。
南川“邻聚力”的实践证明,现代社区治理,核心在“人”,关键在“聚”。技术在进步,生活节奏在加快,但人们对亲密社群关系的向往从未消减。通过看得见、用得上的阵地建设,有温度、接地气的活动牵引,有保障、能持久的机制运行,完全能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新编织起紧密相连的邻里关系网络,让“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智慧焕发新的时代光彩。这张用邻里情谊织就的“幸福网”,不仅让居民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更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提供了可圈可点的南川样本,值得持续关注、深入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