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邓的
“春风满巴渝”社会风气提升行动启动时,南川的干部常琢磨:现代社区里,防盗门隔开了邻里,“住在隔壁不识君”已成常态,怎么才能找回“守望相助”的老味道?反复调研后,“邻聚力”三个字成了答案——以邻里情为纽带,让“远亲不如近邻”绽放新时代光彩。
2024年,这场试点先在东城街道灌坝社区、南城街道清桥社区、西城街道西大街社区和来游关社区铺开。起初有人担心:“现在大家都忙,谁愿意参与?”可没想到,社区食堂刚建起来,就有老人主动来帮忙择菜;志愿队招募,半天就报满了人;邻里议事会开起来,居民从“低头玩手机”变成“抢着提建议”。
截至目前,全区“邻聚力”试点社区已举办活动100余场,上万人次居民参与,解决了70多件民生难题——小到修路灯、调广场舞音量,大到帮独居老人找护工、给农户找销路。一张用情谊织成的“幸福网”,正从试点社区往全区延伸,文明新风绘就基层治理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阵地为基:15分钟里的“幸福圈”
东城街道灌坝社区东街花园小区的李素萍,今年72岁,现在每天的日子过得非常充实。上午她会收拾一下家里,洗洗涮涮、晒晒晾晾,午饭时间她准时到社区食堂报到。她说:“六荤六素两个汤才10块钱,比自己在家做省事,还能跟老姐妹一起吃饭聊天。”昨天她还特意打包了一份红烧肉,给腿脚不便的老邻居送去。
吃完早饭,李素萍多数时间会去好邻居驿站跳广场舞,她新学了一支《幸福拍手歌》,回家还对着镜子练手势;下午要么去悦读书屋看报纸,要么就在驿站里跟大家唠家常,上周她还在读书分享会上,给大家念了自己写的小诗《我的社区我的家》,念到“驿站里的笑声甜,食堂的饭菜香,邻居都是好伙伴”时,台下的掌声响了好半天。
“以前想找个能说话、能活动的地方都难,现在出门走几步全是好去处,这日子真是越过越舒心!”社区居民张桂兰说这话时,手里还攥着上午在读书屋借的《老年健康指南》。
我区的几个试点社区,都是照着居民“衣食住行学乐”的需求来建阵地的,让大家出门15分钟,能解决生活里的大小事儿。
灌坝社区建了“社区食堂+好邻居驿站+多功能室+悦读书屋”,社区食堂每天都有热乎饭,周边200多位老人再也不用愁“做饭难”;好邻居驿站里,舞蹈队、合唱队天天排练,老远就能听见笑声;悦读书屋有3000多本书,每月的读书分享会,常有居民带着自家孩子来参加,有次小学生谭淼丹分享《雷锋的故事》,还带动好几个孩子主动加入了社区志愿队。
清桥社区聚焦“一老一小”,修建了“邻聚力广场+儿童乐园+老支书工作室+社区食堂”,广场上早晚都有跳广场舞、打太极的居民,居民邓学英每天都来打太极,她说:“以前在家看电视,浑身不得劲,现在跟大家一起锻炼,睡眠都变好了。”儿童乐园一到放学就满是孩子的笑声,社区还专门安排了志愿者照看,孩子玩得开心,家长也放心。老支书工作室里,几位退休的老党员忙着帮居民调解矛盾、讲政策,有回楼上楼下因为漏水闹别扭,退休的田增产上门跑了三趟,一边听双方诉求,一边讲“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最后楼上住户主动找人修了水管,两家人还成了好朋友。
西大街社区和来游关社区的阵地更讲究“多功能”。升级后的“友邻之家”既能议事、又能搞活动、还能看书,墙上的“邻里心愿墙”贴满了粉色的便签——“想让医生来讲讲高血压怎么治”“教我们用手机缴水电费”“希望多组织几场手工活动”……每周,社区工作人员都会把这些心愿摘下来,逐个落实。居民李光琴之前贴了“想学智能手机视频通话”的心愿,没过几天,社区就办了培训班,老师手把手教她怎么加好友、怎么打视频,现在她每周都能跟外地的亲人视频聊天,逢人就说:“社区比亲人还贴心!”
到现在,试点社区已经建了23处这样的阵地,这些散在居民身边的“小空间”,不光解决了生活难题,更成了邻里拉家常、处感情的“好地方”。
最特别的是灌坝社区的“承铄讲堂”。用红岩烈士古承铄的名字命名,不只是在固定地方讲课——每周五在东街文旅小镇开讲,游客也会停下来听;有时宣讲员会带着资料,走进112个党群互助小家,坐在居民院子里,用方言讲烈士故事、说政策,成了“坝坝加油站”。有次讲“养老诈骗”,居民刘子灿站起来说:“我之前差点被骗,对方说要交押金领补贴,还好社区和我孩子拦着。”这话提醒了不少人。
社区还和区城投集团悦景公司联合成立了“追光承铄游学营”,42场活动下来,不少人受了触动。居民张方华去烈士工作过的地方参观,听讲解员说烈士冒着危险传情报,当场红了眼。现在他成了讲堂志愿者,常给邻居讲古承铄的故事:“这些事就发生在南川,得让大家记着。”有回他带孩子们叠纸鹤,写上“传承红色精神”,挂在讲堂窗户上,风吹过,纸鹤轻轻晃,看着格外暖心。
活动为桥:从“陌生邻里”到“熟人社区”
5月23日下午,灌坝社区的“银龄关爱”活动现场,12位当季过生日的老人被请到场地中间,社工给他们戴上生日礼帽、献上鲜花,台下的居民一起唱生日歌,掌声此起彼伏。
62岁的韦泽友奶奶激动得眼圈发红,接过蛋糕时说:“没想到社区能给我们办这么热闹的生日会,感觉比过年还开心!”切蛋糕的时候,她特意把最大的一块分给了社区里年纪最大的92岁杨成学奶奶,“您是我们这儿的老寿星,这蛋糕得您先吃,祝您身体健康!”刘奶奶接过蛋糕,颤巍巍地说:“谢谢大家,有你们这些好邻居,我一点都不孤单。”
这样暖心的场景,在南川的“邻聚力”社区里早就不新鲜了。每个社区都想着“月月有主题、次次有新意”,用各种各样的活动,把原本不怎么说话的邻居拉到一起,让大家慢慢从“陌生人”变成“一家人”。
清桥社区在每季度开展“志愿剪发献爱心”,理发师带工具包入户服务。西大街社区和来游关社区的便民市集同样热闹,政策咨询、家电维修、衣物缝补等服务齐全。
灌坝社区三月“春风满巴渝”活动,汇聚医生、理发师、掏耳师傅等,免费服务200余人。杨春容行动不便,理发师小王拄着拐杖,为他剪发刮胡子,杨春容对着镜子夸赞:“小伙子手艺好,我现在精神多了!”
清桥社区“粽香邻里”活动上,居民围坐包粽子,会包的耐心指导新手。年轻的李希初学时糯米总漏,经余小菊指导后成功包出像样粽子,她兴奋表示:“自己包的粽子特别香!”煮好的粽子还会分给独居老人,老人们收到后说:“吃着粽子,像回到小时候和家人过节。”
灌坝社区“百人读经典”活动,100多位居民共读《黄帝内经》,65岁周锡容分享“晨起喝温水、睡前泡脚”的养生心得;现场还有手鼓表演、开场舞,气氛热烈,活动结束后居民仍意犹未尽。
西大街社区“邻里乐”月度汇报演出中,学生们书写“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无事不办”,既获掌声,也让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西大街社区“邻里乐”兴趣小组还改变了13岁的小邓,他曾因父母在外打工而内向怕生,加入书法小组后,志愿者李永进既教他写字,又带他打篮球、交朋友。如今小邓不仅自信开朗,还曾提醒一位奶奶防范“转账领补贴”的诈骗,避免其损失,他说:“社区就是我的家。”最近,小邓还报名社区文艺汇演,准备表演诗朗诵。
灌坝社区除集体生日会,还通过“五项关爱”帮30多位独居老人解难题。曾有老人水管损坏,志愿者周熹当天上门维修并清理厨房积水,张昭英老人感慨:“你比家人来得还快!”
清桥社区“同心邻聚力”集体生日会,邀孩子表演节目,8岁萌萌演唱《外婆的澎湖湾》,让老人们笑容满面。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邻聚力”活动的持续开展,满足群众的社会交往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积极弘扬社会新风气,使得我区“无事酒”产生的宴席活动大幅减少,赢得了群众普遍点赞。
机制为纲:从“一阵风”到“长流水”
2024年11月25日,市民况进秀在西城街道西大街“家风银行”存入了“以‘简’为尺,让文明婚俗成家风最美注脚”的家风。况进秀家庭的家风故事,是用行动证明,把“不慕虚荣、崇尚务实”的理念,融入人生的重要时刻;最美的传承,是让自家的文明选择,成为影响邻里的温暖力量——从一家之约,到一方之风,况进秀家庭,用“简”书写了文明婚俗与优良家风的最美答卷。她的家风被很多人借阅,到2025年9月通过“返利”在家风银行进行兑换礼品。
“家风银行”的运作模式与传统银行类似,具有“储存”“借贷”“理财”“返利”等功能,但存的不是钱,而是家风家训和家庭故事。西大街社区家风银行自去年年底对外开放以来,已存储了54个家庭的家风故事,开展了20余场家风活动,收集了百余个家庭的信息等待整理入库。社区让家风银行成为公益活动的重要载体,通过“存”和“取”化解社会矛盾,营造和谐美好的社区氛围,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
像家风银行这样,建立“需求收集—参与激励—服务闭环”的办法,正是我区让“邻聚力”既有“人情味”,又有“硬保障”的生动缩影。
西大街社区和来游关社区的“五问五到”也很细致,工作人员主动上门问需求、问困难、问建议、问满意度、问未来期望。有位居民说“社区的路灯太暗,晚上出门不安全”,社区工作人员当场记录,没过一周就把路灯换成了更亮的LED灯。
灌坝社区坚持网格周议事和入户“三找五必到”,网格员每周都在网格里开小会,听居民说需求。有次居民说“想多听健康讲座”,社区没多久就请了医院的医生来,讲高血压、糖尿病的预防,还现场给居民量血压;有居民说“希望多组织亲子活动”,社区就办了亲子手工课,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做手工,增进感情。
灌坝社区不光有积分兑换,每年还评优秀志愿者,发奖状。去年,志愿者周熹因为经常帮独居老人做事,被评为优秀志愿者,拿到奖状的时候,他激动地说:“这是大家对我的认可,以后我会更努力帮大家做事。”6支志愿队的积极性都很高,有活动大家都抢着报名,有时候名额不够,还会主动跟社区工作人员说“下次有活动一定给我留个名额。”
西大街社区和来游关社区通过积分兑换、评优秀居民,新招了200多个注册志愿者。志愿者余思秀说:“以前觉得做志愿活动是义务,没想到还有积分和表彰,虽然奖品不贵重,但心里特别暖,感觉自己的付出被看见了。”
“承铄讲堂”也有自己的激励办法,给宣讲员发证书,办“社区夜校”培训,现在宣讲队伍越来越大,有30多人常来帮忙。宣讲员吴谨志说:“拿到‘基层宣讲员证书’的时候,我特别自豪,现在每次宣讲都更有干劲了,就想把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每个社区都用“问、议、帮”这三个字做事,把微小矛盾化解在了服务中:先问居民需求,再跟居民一起商量怎么干,最后帮居民把事儿办好。西大街社区和来游关社区的“邻里议事厅”,解决问题的时候也会让居民一起参与,慢慢就形成了共识,到现在已经化解了30多件矛盾。清桥社区“老支书工作室”,调解完矛盾还会回访,使问题彻底得到解决。灌坝社区开了12次邻里议事会,帮居民解决问题后,会把结果公示出来,让大家监督。
如今,社区食堂成为了上班白领、普通市民的打卡之处,从方便社区辐射到了方便全区,正如南川“邻聚力”社区建设,正从试点往全区推,从摸索往成熟走。在这片土地上,邻居之间的每一次微笑、每一次帮忙、每一次参与,都在织着幸福的图景,都在写着基层治理的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