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水利局“三管齐下”奏响振兴强音
发布时间:2025-10-21 08:26:32 来源:
新闻摘要:

  

  □ 记者 李崎君

  近年来,区水利局在水保治理、灌区建设与水库移民三个关乎民生福祉与乡村振兴的关键领域集中发力、精准施策。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成效斐然,不仅实现了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显著提升水土保持率,还极大增强了灌区抗旱能力,为农业丰收筑牢根基,与此同时,产业发展活力充分释放,带动企业增收增效,为当地农民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让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水保治理绿富双赢

  10月9日,兴隆镇金花白茶基地内一派生机盎然。茶树间,工人们正忙着除草、灌溉,为历经夏茶采摘的茶树精心养护,为来年丰收积蓄能量。这片曾经因水土流失严重而荒芜的山地,如今已蜕变为年产值超千万元的“绿色银行”,成为我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结出的丰硕成果。

  时间回溯至5年前,白茶基地所在区域因水系道路匮乏、土壤保水能力差,产业发展长期受制于基础设施薄弱。转机始于2020年,区水利局采用“水土保持以奖代补”模式,连续3年对基地实施系统性生态改造。

  项目以“水系+道路”双轮驱动,新建了机耕路和耕作步道,打通了产业发展的“动脉”,修建了截排水沟、蓄水池和沉沙池,并整治了山坪塘,形成了“拦、排、蓄、灌”并举的水系网络,如同为茶园建造了一套完整的“水利神经系统”。同时,栽植银杏、桂花等水土保持林木9100万株,形成立体防护林带,为茶园披上“绿色铠甲”。

  一系列工程措施下来,项目区成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67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高达80%以上。生态环境的改善直接转化为了生产力的提升,茶叶产量和品质均实现有效增长。更重要的是,项目探索出了一条“水保+”的融合发展新路,将水土保持治理与乡村旅游、人居环境改善、特色产业发展一体化推进,不仅吸纳了大量农村就业人口,更显著促进了农民增收,生产生活条件焕然一新,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绿色动力。

  近年来,我区相继实施了3个重大综合治理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800余万元,全区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33平方公里。在此基础上,还成功培育了包括兴隆金花白茶基地、河图长坪茶叶基地、河图虎头辣椒基地、大观中江茶叶基地、大观梅花园水保科普园在内的5个各具特色的农文旅融合水保示范基地,这些基地规模化打造了茶叶、辣椒、蓝莓等特色产业基地2.3万亩,成为我区靓丽的生态名片。

  “水土保持工程带来的效益远超预期。”区水土保持站站长刘芮绯表示,这些水保工程带来的效益十分显著,受益企业年均增收2000余万元,带动农村就业人员1000余人,全区水土保持率提升了1.34个百分点,收获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三丰收”。

  灌区建设助力丰收

  土溪水库灌区承担着白沙镇、黎香湖镇、大观镇、兴隆镇、太平镇、南城街道等6个乡镇(街道)的农业灌溉重任,是当地农业生产的“生命线”。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灌渠年久失修,部分段落破损、垮塌情况严重,渗漏问题突出。

  水库运行管理员李国华对此深有感触,他翻出手机里拍摄的旧照片,满脸无奈地摇头。“以前渠头水流大得很,可到了渠尾,水少得可怜,甚至还会出现缺水现象,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正常灌溉。”李国华说,由于部分灌渠段落破损、垮塌情况严重,渗漏问题突出,大量宝贵的水资源在渗漏中白白流失,在改造前,因灌渠问题导致的水资源浪费现象不仅无法满足农田的灌溉需求,更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

  为了解决土溪水库灌区的灌溉难题,2024年4月,区水利局实施土溪水库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投入专项资金对土溪水库总干渠、白沙干渠、太平干渠、大观干渠、石桥河支渠、铁桥村提升管道和凤凰大堰干渠等约54千米的7条骨干渠系进行综合整治。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先进的防渗技术对渠道进行处理,同时对渠系布局进行了优化,确保水资源能够高效输送。如今,骨干渠系设施完好率由66%提升至90%,骨干管道完好率由72%提升至90%,灌溉水能够更加合理地分配到每一块农田。

  区水利局农村水利水电科工作人员陈进介绍,通过渠道防渗和技术改造,渠道渗漏率下降31.4%,亩均灌溉用水量从313立方米降至302立方米,工程不仅修复了“生命线”,更拓展了“效益圈”。

  在灌溉面积方面,项目实施后,灌区恢复灌溉面积0.4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38万亩。这意味着更多的农田得到了及时、充足的灌溉,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

  在经济效益方面,工程效益每年在影响范围内可实现省工效益48.36万元,节水效益56.42万元。省工效益的提高,农民们不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灌溉上,节水效益的增加,则有效缓解了水资源短缺的压力,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该项目的实施还显著增强了灌区的抗旱保灌能力。在面对干旱等极端天气时,修复后的灌渠能够稳定地为农田输送水源,保障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让农民们不再“靠天吃饭”,心里更有底气。

  移民项目赋能振兴

  在楠竹山镇锅厂村,一排排新建的智慧大棚整齐排列,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见证着水库移民项目带来的新变化与新希望。

  走进车厘子种植基地,业主胡晓林正通过手机操作给果树浇水。看着眼前便捷高效的智慧大棚,他回忆起过去露天种植车厘子的艰难时光,满是感慨:“以前露天种植,那日子真是不好过,车厘子开花的时候,要是碰到雨季,雨水一多,花就容易落,结果率大幅下降,根本收不到什么果子,要是遇到霜冻天气,果实就会开裂,卖相不好不说,口感也大打折扣,高温天气时,白天根本不能浇水,全靠人工,天天都得守在基地。”

  露天种植的种种难题,不仅让胡晓林心力交瘁,更严重影响了车厘子的产量与品质。然而,随着智慧大棚的建成,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如今,在智慧大棚里,浇水、施肥、降温、打药等各项农事操作,只需通过手机就能轻松完成。胡晓林兴奋地演示:“你看,我在手机上点一点,这喷灌系统就开始工作了,水均匀地洒到每一处,既节省了水,又能保证果树喝饱水,还有这施肥,以前要一袋一袋地扛着肥料去撒,现在通过手机设置好参数,肥料就能精准地输送到果树根部,既高效又环保。”

  除了便捷的操作,胡晓林还能通过手机实时查看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数据,精准掌握车厘子的生长环境。“有了这些数据,我就能根据车厘子的生长需求,及时调整棚内的环境,让它们在最适宜的环境中生长。现在方便太多了,对来年果实的品质也更有信心了。”胡晓林笑着说,脸上洋溢着对未来丰收的期待。

  这一可喜转变,离不开区水利局的大力扶持。区水利局移民科工作人员胡青芳介绍:“这是我们2024年推进的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楠竹山镇锅厂村车厘子基地配套设施建设项目。项目采用水利局出资、村委会入股的合作模式,待产业产生收益后,将向移民进行分红。”

  据悉,自2006年以来,区水利局扶持的水库移民项目已超过1000个,各项目在提高水库移民生活水平、增加水库移民收入方面成效显著,真正实现了水库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相关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