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蜂认养“酿”出甜蜜经济
发布时间:2025-10-20 08:59:56 来源:
新闻摘要:

  

  □ 记者 唐湛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在我区,一种创新的中蜂认养模式正吸引消费者走进大山,实现从“卖产品”到“卖体验”的转变,不仅为农产品打开了新市场,更探索出一条乡村发展的新路径。

  大山里的“甜蜜新生”

  九月,在我区大有镇水源村等地,“摇蜜节”办得如火如荼。认养者们戴上防蜂帽,走进林间蜂场,亲眼看着蜂农取出自己认养的蜂箱,不少人还亲手体验摇蜜。来自沙坪坝区的认养人张仕琼尝到第一口新蜜时不禁感叹:“这蜂蜜甜得纯正,就是小时候在山里吃到的天然味道!”

  所谓认养,是我区于今年6月推出的蜂蜜销售新模式。消费者以每群800元的价格提前认养蜂群,可随时查看蜂群状况,采收时还可亲自到场取蜜,每年保底收获4公斤蜂蜜,超出部分也全归认养人所有。“八百元买到4公斤野生蜂蜜已经很值,我还多得了两斤半,太开心了!”认养人韦小玲高兴的说。蜂农辜建明今年在政府鼓励下参与认养,三个月内便获得十多群订单,多销售蜂蜜400余公斤。“对我们来说,这就像一颗定心丸,再也不担心卖不出去了。”他说。

  产业困局

  优质药蜜的“滞销难题”

  辜建明的担忧并非个例,而是我区4000多户蜂农近年来面临的共同困境。作为“中华蜜蜂之乡”,我区现有中蜂14万群,依托2000余种蜜源植物和优质生态环境,养蜂条件得天独厚。“这是乌泡,那是五倍子,就这么一小块地方,就有多种蜜源。”蜂农冯小兵介绍,大山里野生中药材丰富,所产的“药蜜”品质上乘。

  然而,近年来因销售渠道单一、客户不断流失,优质蜂蜜遭遇滞销。“主要靠老客户,圈子固定,一年仅能卖三四百公斤,总要剩下一百公斤左右。”冯小兵说:62岁的辜建明也面临同样问题,“蜜越堆越多,又不敢扩大规模,实在无奈。”

  思路转变

  从“卖产品”到“卖体验”

  再好的蜂蜜卖不出去,也只能成为“甜蜜的负担”。此前,相关部门曾尝试通过展销会、乡村集市等方式推广药蜜,但效果有限。“展销只能解决短期问题,市场真假难辨才是核心制约。”区畜牧兽医渔业中心畜牧发展科工作人员游信道出关键。

  认养人向华勇作为资深蜂蜜爱好者,深有感触:“我有糖尿病,害怕买到假蜜,不是熟人推荐的绝对不敢买。”正是出于对真蜜的渴望,他成为认养模式的支持者。

  为打消消费者的顾虑,我区推出中蜂认养模式,并制定详细规则,严格筛选蜂农,引入养蜂协会作为第三方监管。“钱先付给协会,收到蜜再转交蜂农,既保品质又保收益。”区养蜂协会会长唐洪介绍。截至目前,全区已成功认养中蜂400多群,销售蜂蜜2000多公斤。

  产业升级不止于销售转型。配合认养推出的“摇蜜节”活动,融合农事体验与民俗展演,已举办14场,累计吸引1500余名游客。

  接下来,我区还将推出“蜜源植物观赏”“蜂场研学夏令营”等四季主题活动,吸引游客从单次参与变为多次到访,通过农旅融合持续带动中蜂产业与乡村发展。

  记者手记:

  拓宽思路 问题也可是机遇

  从让产品走出去,到让消费者走进来,换个思路,问题就成了机遇,消费者的顾虑反而成了卖点,这种以“问题导向”破局产业发展困境的方式,重构了产销关系:蜂农转型为服务提供者,消费者升级为产业参与者。这也表明,通过模式创新,传统农业同样能焕发活力,当生态资源通过创新模式转化为发展动能时,绿水青山就是最可持续的金山银山。

相关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