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遍青山人未老——记政法系统“最美重庆人”、区公安局金佛山景区治安派出所民警李宗明
发布时间:2025-10-20 08:53:36 来源:
新闻摘要:

  

 

  金佛山的晨雾还没散透,那道熟悉的藏蓝身影已出现在林间——春雨曾打湿过他的肩章,夏日汗水无数次浸透他的后背,秋霜在他的眉梢凝结成冰,冬雪留下他深深的足迹。

  他叫李宗明,区公安局金佛山景区治安派出所民警。从23岁脱下军装换上警服时的意气风发,到59岁华发染鬓时的步履微沉,他把人生最宝贵的时光,献给了这片林海。近日,市委宣传部、市委文明办公布2025年度最美重庆人名单,李宗明获评政法系统“最美重庆人”。

  巡山“活地图”:

  山里的路,再难也要走!

  1989年,23岁的李宗明从部队退伍,转业成为一名森林警察。

  每次巡山,他都像个求知若渴的学生,追着科班出身的同事问个不停。同事们被他的好学精神打动,总是知无不言。后来单位配发了电脑,这个山里汉子一有空就坐在电脑前,查询各种动植物资料,把学到的知识与实地考察相结合,渐渐地,他不仅能准确说出大多数动植物的学名、习性,就连哪些地方长着什么珍稀物种,什么时候开花结果,他都了如指掌。

  “老李,又巡山呀?搞个无人机嘛,哪个还像你这样费力哦!”面对乡亲们的善意打趣,李宗明总是嘿嘿一笑:“家伙再高级,也没得人的脚杆和眼睛管用嘞!”玩笑背后,是现实的无奈与必然。李宗明解释,他并不是没苦硬吃,广袤的林区,信号的局限,复杂的警情,让高科技设备在山林中难以完全施展拳脚,而人的判断、经验和临场处置能力,依然是当下无可替代的核心。

  李宗明的巡山,巡的不仅是火险隐患和盗伐盗猎的踪迹,更是人心的安定与邻里的和谐。尤其是在金佛山采笋季,3000多个笋棚分布在广袤山林,一万多人在此劳作、生活。历史遗留的笋林界限模糊问题,在利益面前极易被引爆,为了一寸之地、几根竹笋,亲朋好友反目、邻里争执打架的事情时有发生。

  “这些矛盾,是无人机看不到也解决不了的。”李宗明说,“必须人到、脚到、心到,坐到他们的笋棚里头,听他们摆‘龙门阵’,才能晓得症结在哪儿,才能把矛盾摆平,把心结解开。”他的巡山,因此成为了一座移动的“调解站”,一个流动的“普法课堂”。

  36年过去,当年的青春少年已两鬓染霜,他跋涉过的山路连起来能绕地球赤道7圈多——29万公里足迹,3000多次巡护,他把金佛山的每一道沟壑、每一片竹林、每一株珍稀草木,都刻进了心里,悉心呵护。

  守山“硬汉子”:

  山里的事,再苦也要干!

  他是明知山有险,仍在险中行的“逆行者”,也是流血流汗不流泪的“硬汉子”——遇到野猪的围堵,他屏住呼吸贴着树干,听着野猪的喘息声从耳边划过;碰见通体碧绿的竹叶青,他停下脚步躲避让行,心里明白“人不犯它、它不犯人”;暴雨天摔下过陡坡,胳膊被划出长长的口子,他扯下衣角裹住伤口,直到把现场勘查完才下山……

  松材线虫,被称为“松科植物癌症”,传播快、致死率高,一旦蔓延,不仅松树会成片枯死,同属松科的银杉也将面临灭顶之灾。那时,李宗明带着同事天天扎在林里排查隐患,守着林区周边重要路口盘查运木车辆。有次,他们查获一车非法运输的疫木,车上的木材已经出现病状。“这木头像定时炸弹,必须一查到底!”可在当时,侦办此类案件的司法解释还没出台,证据收集没有具体标准,案件侦办陷入僵局。李宗明没放弃,他带着团队翻遍了所有林业法规,请教了市里多位林业专家,连续7天住在单位,整理出600多页的证据材料,成功侦破全国首例“妨害动植物防疫、检疫案”,引得四川、云南、陕西等地公安机关前来学习经验。

  这些年,凭着“细勘现场、深挖走访、追踪调查”的“三步法”,他破了不少“硬骨头”案子:反复勘查现场,从一把带木屑的斧头锁定真凶,破获山林火灾案;踏着没膝积雪深入原始森林,擒获偷挖高价值红豆杉的窃贼;在暴雨里蹲守,抓获非法捕捞的团伙……从警36年,他参与查处的涉林案件有1900余起,救助的野生动物有220多只,参与侦破的案件多次获评全市行刑衔接典型案例。

  护山“传灯人”:

  山里的情,再老也要续!

  “李警官,快来坐,刚泡的老荫茶,喝一口再走!”“老李,屋头的娃儿今年考大学了,多谢你当初帮忙联系学校哦!”巡山路上,这样的招呼声不绝于耳。对于漫山遍野的笋农来说,李宗明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官”,而是可以随意拉家常、倒苦水的“自家人”。

  早年巡山,条件极为艰苦,进一次山常常要几天时间,夜晚,他就借宿在村民简陋的笋棚里。村民们记得,这个年轻警察不挑剔,白米饭就着咸菜就能吃两大碗,会帮着挑水、劈柴。一起喝过高粱酒,一起啃过冷洋芋,一起挤过大通铺,一起分享过丰收的喜悦,这些同甘共苦的经历让李宗明深切地融入了这片土地。

  于是,他的巡山路,也变成了一条温情路。乡亲们会把新鲜的方竹笋塞给他,会把最解渴的凉茶递给他。这份毫无保留的信任和亲情,是他36年坚守最珍贵的回报。

  巡山的日子,是李宗明的妻子邹芹最牵挂的。一去就是好几天,每次下山回家,他第一句准是“想吃你做的泡菜炒回锅肉”。看着丈夫狼吞虎咽的样子,邹芹既心疼又无奈:“他从不说山里的苦,可我看他晒脱皮的脖子,磨破的鞋底,就知道他遭了多少罪。”

  有一次,李宗明在山里突发急性胃痉挛,当场昏倒,还是同事和老乡抬着他下的山。从那以后,邹芹的心就像悬在了半山腰。

  如今,李宗明年近花甲,妻子最大的心愿就是盼他平安健康。她不再做他最爱吃的回锅肉和烧白,转而研究起低脂低盐的养生菜,她用她自己的方式,陪着他守好那片山,也守好他们的家。

  “我这辈子就干了‘守山’这一件事,得把本事传下去。”他教徒弟认树种、辨兽迹,更教徒弟接地气:“到村民家,板凳有灰也别擦,茶盅不渴也要端,你把他们当家人,他们才会把山里的事情告诉你。”

  他不仅传技艺,更谋长远。他提出的砂石监管、非法捕捞治理、违规排污排查等20多条建议,均被纳入全区生态保护方案;牵头组建60多人的“生态义警”队伍,让“守山”从“一个人”变成“一群人”,把护林的火种播撒得更远……

  山还是那座山,路还是那些路,李宗明的“巡山记”还在继续。他的脚步,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测量着平安与信任,更走出了一条新时代警民同心、共建共享的和谐之路。这路上,写满了忠诚与担当,也洒满了阳光与温情。

相关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