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山地处南川区北面的石溪镇翠丰村,海拔1100余米,是南川西北部的最高峰。其地紧邻涪陵区龙潭镇及南川区的冷水乡、鸣玉镇。登临山顶,可俯瞰冷水关、龙潭坝、石牛溪、石牛河等地,远眺则可望见金佛山与龙岩城。清凉山山势巍峨,高耸入云,四季凉爽,清风静谧,是夏季避暑休闲的理想之地,“清凉山”因此得名。
山上建有古寺一座,依山名为“清凉寺”。该寺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6),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寺内原有大雄宝殿、后殿、厢房、天井及字库塔等建筑,尤以大雄宝殿最为壮观。殿宇雕梁画栋,飞檐翘角,青瓦密布如鳞。殿内立柱众多,尤以两根直径近2尺的石柱气势磅礴,其上镂空雕刻的盘龙张牙舞爪,栩栩如生。大殿前檐阶还排列四根石柱,略小于殿内石柱,同样饰以镂雕盘龙。石柱盘龙雕刻为清凉寺独具的特色,不同于其他寺庙,因此香火鼎盛,香客不绝。除附近村民外,更有远自龙潭、新庙、冷水、鸣玉、石溪、乾丰等地的信众前来祈福。
清凉寺曾在山下设庙产100余石,常住僧侣多人,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仍有僧人叫僧妙法。民国34年(1945)至37年(1948)间,有国民党军队驻扎寺内,其间砍伐了寺周13棵需三人合抱的古树。
新中国成立后,寺院厢房及下厅分予陈、胡、罗三户农民居住。1959年下半年,石溪公社民办中学由黄荆岚垭迁至清凉寺,时有学生178人,教师4人,至1961年停办。上世纪60年代,此地还曾开办蔗糖厂。糖厂停产后,当地政府拆走大殿木料,寺内住户亦陆续迁出。至此,数百年小有名气的清凉寺荡然无存,仅余一片荒凉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