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是南川三大“米粮仓”之一,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兴隆文化遗存丰厚,白净寺是旧时南川寺庙之冠,明家大院是南川四家大院之一。古老的文化积淀,使多种民间艺术在兴隆传承。其中,石雕艺术最为突出。
石雕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国流行最为广泛、实用性最强的一种民间艺术。它的传统技艺始于汉,成熟于魏晋,在唐朝流行开来。
石雕,简单的说就是用石头雕刻的作品,是集创意、设计、制作于一体的各种艺术品。讲究造型逼真,手法圆润细腻,纹式流畅洒脱。
旧时的石雕工艺在各种建筑上无处不有,无处不见。古墓、古寺庙、古桥、古宅、古塔等建筑物的石雕工艺最为精湛。尤其是古墓石雕的人物典故、山水花鸟、飞禽走兽,无不栩栩如生,工艺之精细,艺术之精湛,难以言表。
如今,石雕种类十分丰富,主要有园林雕塑、建筑雕塑、雕像、石雕工艺品几大类。产品有上百个品种:大理石壁炉架、人物雕塑、浮雕、抽象雕塑、喷泉、花盆、罗马柱、栏杆、凉亭、胸像、门套、石凳、浴盆、动物雕刻、墓碑、仿古雕塑等。
雕刻产品主要以人物、动物、壁炉、花盆、栏板、喷泉、浮雕、龙亭龙柱、琼楼玉阁、飞禽走兽、各种精品雕刻等。既富古老艺术的魅力,又有典雅明快的现代艺术风格,在海内外享有“巧夺天工”“石破天惊”之盛誉。
南川石雕艺术源远流长,清朝年间发展到鼎盛时期。如一些寺庙的佛像雕塑,形象逼真,发绾云髻,面容丰满,绣目微阖,神情静谧,身着无双领天衣,肩搭帔帛,手端玉瓶,双腿盘坐莲花台,雕刻线条简洁流畅,生动传神。不少古墓镂空雕刻的典故人物、飞禽走兽、花草山水,雕刻精细,艺术精湛,形象栩栩如生。正阳桥、石梁桥等桥上的龙雕可谓石雕龙之冠,可以说是清代南川地区石雕艺术的代表作品。
上世纪40年代,石雕艺术在南川得到发展。大多以兴隆的青沙石为原料,通过石匠艺人的加工,雕刻出各种人物、动物形象,广泛用于石桥、庙宇、门庭装饰等。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传统的手工石雕工艺逐渐失传,而以现代机雕替代了手工石雕。兴隆手工石雕艺术至今依然得到传承。
兴隆石雕工艺的代表人物是已故石匠唐怀清,其手工雕刻的狮子、佛像、人物、飞禽花草等精致美观,栩栩如生,在兴隆场不少地方的坟墓、桥梁、庙宇都有他的作品。唐怀清一生从事石雕,积累了大量石雕的宝贵经验和独到手法,其技艺先由唐元平传承,后传金禾村3组的韩先池,韩先池又授其儿子韩仁友。
资料来源:区文化旅游委、区文化馆(区非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