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的艺术,俗称树根雕艺术,学名“根艺”,在《中华民间艺术大观》一书中列入“雕刻工艺”,在国家“非遗”项目中划归“民间艺术”。
根艺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枝奇葩,也是美术领域中的一门独特艺术。根艺作品以枯木断根为素材,通过艺术家的慧眼发现及精心制作,化腐朽为神奇,创作出神形各异、意境深邃、含蓄典雅,集奇、巧、美等特点于一身的艺术精品,带给人们艺术的美学享受。
根雕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可谓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已经会雕刻木像作装饰品。河北荆州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辟邪》,考证作于公元前340年至公元前270年之间,是迄今考古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根雕艺术品。到了隋唐时期,根艺发展已趋于繁荣。《李泌传》里有李泌用天然树根制作“龙形爪”献给皇帝的记载。清朝时期的根艺作品《玉玲珑麒麟》《凤凰》等作品,更是在上海豫园陈列至今。
现代根艺家拓宽了用材的品类。依据不同地方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艺术家们选择的用材也不尽相同。在东北有柞、栎、杨、榆、椴、桦、映山红等硬杂木的根,华北地区有山枣(也叫酸枣)、荆条、松树、刺槐、椿树、山葡萄等,南方则以有黄杨、铁杉、金钱松、龙眼、老君、紫香、竹、藤等木本植物的根为主。金佛山根艺艺术以高海拔地区的硬质树种为主,具有形状奇特、金佛山根艺制作一般要经过六道工序。一是选材,通过上山实地寻找或者去农家寻找和发现,选取可供创作的原始材料。二是处理,包括用蒸煮法、硫磺熏烤法、自然干燥法等,进行防腐防蛀等处理。三是立意,就是根据根材形态,确定创造作品。四是取舍,根据“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创作原则,围绕创作主题要求,巧用心计,合理而慎重地取舍。五是打磨,除对局部作少量的修饰和必要的雕琢外,重点放在巧妙地利用根的自然形态上,如枝、须、洞、节、疤、纹理、色泽、态势等,尽量使这些天然特点和神韵,在已确定的艺术形象中得到合理的利用和充分的体现。因材施艺,进行取舍、雕琢、磨制等一系列精道的加工,做到巧借天然,美有所用,使自然美的“奇”与人工美的“巧”,自然地结合起来,实现原定的创作设想。六是上石蜡或者上漆,恢复作品原有木质光泽,或者巧妙上色达到其他渲染效果。
金佛山根艺现为南川区盆景根艺赏石协会重要的艺术门类,现有涂仁鸿等数十名根艺师,作品多次在各种展览中获奖。部分根艺师已探索将现代机械工艺引入传统根艺制作中,使传统工艺得到传承与发扬光大。
资料来源:区文化旅游委、区文化馆(区非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