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向祖兵
“路通了、电稳了,企业来了!我们不仅能拿到地租,还能在家门口打工,这日子真是越来越有奔头!”初秋的德隆镇,云雾在青山间流转,漫山绿意沁人心脾。隆兴村村民袁裔军站在新铺的柏油路上,望着山坳里热闹的枫香崖露营基地,眼角眉梢都挂着藏不住的笑意。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片少有人至的荒山沟,如今却成了游客争相打卡的“生态宝地”。
地处重庆南川区南部高山的德隆镇,平均海拔超1000米,全镇处于生态守护范围——这种先天条件的限制,曾让不少想落地的企业犯了难、打了退堂鼓。但德隆人没有被“约束”困住,“生态守护是底线,却绝不是发展的终点。”镇党委的这句话,成了全镇上下的共识。他们认定,保护好山水是发展的根基,只有把生态呵护做到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让“含绿量”持续提升,绿色发展的“含金量”才会更足。于是,德隆人把功夫下在优化营商环境上,靠“后天服务”硬功补齐短板,硬生生蹚出一条“借生态之美兴发展之势”的新路子。
抓生态守护,从不是要放弃发展,而是要以绿色为导向,走更高质量的发展路。可如何在守护生态与推动发展间找到平衡点?关键在于探索让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有效路径。“底线不能破,但发展的路子能闯。”该镇党委书记王兵的这句话,点透了德隆发展的核心思路。但转变谈何容易?基础设施跟不上、生态约束收紧、部分干部群众思想未放开、服务能力有差距——这“四座大山”,曾让德隆的招商引资工作举步维艰。
改变的开端,源于一场场沉下去的调研:开企业座谈会听诉求,走田间地头摸实情。“先天条件改不了,但服务能做到位;生态底线不能破,但发展新路能闯出来。”镇党委很快统一思想,明确从“思想破冰、机制创新、基建升级”三个方向同时发力。
最先打破的是思想壁垒。镇里组织干部和村民代表,专程去四川成都、贵州遵义等地“取经”,学习当地“点绿成金”的经验。回镇后,村党员干部率先带头:流转土地种古树茶,还帮村民一笔笔算清楚“土地流转费+就近打工收入”的双份经济账。“党员都敢干,我们怕啥?”茶树村茶农朱正雄试种一年,收入就多了两万多元,消息一传开,二十多户村民紧跟着加入种茶队伍。
思想通了,机制创新马上跟上。镇上专门组建起营商环境服务专班,推出“三单一热线”服务机制:梳理企业需求清单,让服务“靶向发力”;明确部门责任清单,避免“推诿扯皮”;划定办结时限清单,杜绝“拖延敷衍”;还开通24小时“镇长直通热线”,企业有难题随时能找到人。遇到保护区内手续办理复杂的情况,专班主动靠前,帮企业“代办跑腿”;碰到基础设施建设的堵点,也第一时间协调解决,实实在在为企业减轻负担。
最耗力气也最关键的,是基础设施升级。德隆镇想出“以工代赈+企业共建”的办法,投入4000余万元,不仅新建、改造了10公里旅游公路,还同步升级了步游道、修缮了入户路,全镇的人居环境焕然一新。
营商环境的“沃土”培好了,引来“金凤凰”自然水到渠成,村民的日子也跟着甜起来。隆兴村枫香崖露营基地,旅游旺季时每天能接待两百多名游客,还长期雇着12名本地村民,月薪能拿到4000元;茶树村的红茶书院民宿,每到周末就“一房难求”,一年营业额突破两百万元。
截至目前,德隆镇已经培育出45家生态型市场主体,古树茶种植面积8200亩,茶旅融合的年产值超1亿元;1150多名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就近务工”拿到双份收入,年人均增收1.2万元。
“下一步,我们要打造‘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让更多生态企业能在德隆扎根、发展。”王兵表示,该镇将牢牢守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底线不松、服务不止、发展不辍”为振兴底色,一步步实现从“旅游乡镇”到“乡镇旅游”的深刻转型,把德隆建成处处是风景、全域皆景区的美丽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