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区委:织密防非反诈网 守护群众“钱袋子”
发布时间:2025-09-11 09:03:15 来源:
新闻摘要:

  

  □ 记者 张朴

  防非反诈工作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团区委以精准化、多元化举措,将宣传触角延伸至乡村、青年、少年等不同群体,通过院坝宣讲、入户深访、岗前教育、假期课堂等形式,构建起全方位的防骗防护网。

  院坝宣讲

  筑牢乡村防骗屏障

  防非工作的重心在基层,难点在乡村。团区委深刻把握农村群众,尤其是老年群体、特殊家庭防范意识薄弱的实际,依托“六维联动”机制,在组织大学生“三下乡”服务队开展院坝集中宣讲的基础上,延伸推出“入户精准访”行动,以“集中普法+靶向施策”的立体模式,将防非防线扎根乡村肌理。

  “凡是让先交钱、再许诺‘一本万利’的,不管包装得多花哨,本质都是骗局。就像前阵子邻村有人信了‘养老公寓投资’,最后本金都打了水漂……”近日,在金山镇小河坝社区的农家院坝,大学生志愿者李韵涵以本地真实案例为切入口,将非法集资的隐蔽套路拆解成“高回报背后的资金链陷阱”“亲情裹挟下的信任危机”等具象化场景,用村民熟悉的乡音土语,把“年化利率超过银行同期存款利率2-3倍就要警惕”的金融常识,转化为“天上不会掉馅饼,掉下来的都是陷阱”的生活警示。

  围坐的村民时而蹙眉沉思,时而互相讨论,原本对“非法集资”一知半解的老人,也开始主动询问:“那银行理财和这些骗子的‘项目’,咋区分啊?”志愿者拿出提前准备的“防骗对比表”,逐条讲解正规金融产品的备案流程与非法集资项目的伪装手段,让专业知识真正“落地生根”。

  西部计划岗前动员

  为青年系好“防骗安全带”

  青年群体社会经验相对不足,且正处于职业发展初期,对“快速积累财富”“实现自我价值”有着较强期待,容易成为非法集资的“目标群体”。团区委精准聚焦这一特点,在西部计划志愿者岗前动员会上,将防非宣传与职业规划指导相结合,开展了一场“接地气、有警示、能实践”的专题宣讲,为即将扎根基层的年轻人提前注入“防骗免疫力”。

  “刚毕业的年轻人想创业、想赚钱,这种冲劲值得肯定,但千万不能被‘捷径’迷了眼。”宣讲现场,团区委工作人员以“案例解剖+互动辨析”的形式,将近年来针对青年群体的非法集资套路一一拆解。从“校园贷”变种的“创业扶持金”骗局——不法分子以“无抵押、秒到账”为噱头,实则暗藏高额手续费和利滚利陷阱;到伪装成“乡村振兴项目”的虚假投资——号称“投资特色农产品种植,年收益30%”,实则用后入资金支付前入者“分红”,最终卷款跑路。工作人员还特意选取了两起“青年创业被骗”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里的主人公,起初都觉得自己‘懂行’‘能把控风险’,但骗局的可怕之处,(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就在于用‘专业包装’和‘情感绑架’层层递进”,工作人员讲述到。

  此外,团区委还为每位志愿者发放宣读了《青年防非反诈手册》,鼓励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既能守住自身防线,也能成为基层防骗宣传的“移动哨所”,把在动员会上学到的知识传递给更多村民。

  假期托管课堂

  播撒“防骗小种子”

  少年儿童是家庭的“掌心宝”,也是防非宣传中容易被忽视的群体。团区委将假期托管班作为宣传阵地,邀请区公安局民警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认知特点,设置金融知识普及课,重点聚焦防范非法集资与电信网络诈骗,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实用的“安全防护课”,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记,成为家庭防骗的“小小预警员”。

  活动中,民警结合青少年认知特点,摒弃传统说教模式,通过“案例讲解+互动问答”的形式,将复杂的金融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民警首先用真实的青少年被诱骗参与“校园贷”“虚假投资”等典型案例,直观展示了非法集资与诈骗分子的常用套路,如“免费礼品诱扫码”等,让孩子们清晰认识到诈骗手段的隐蔽性与危害性。

  从乡村院坝到青年课堂,从老年群体到少年儿童,团区委以实际行动践行责任担当,通过分层分类、精准施策的宣传模式,让防非反诈知识深入人心。下一步,团区委将继续创新方式方法,常态化推进防非宣传,为群众的财产安全筑起坚实防线。

相关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