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鼓舞亦称“打腰鼓”,起源于古代的战鼓,是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在中国汉族民间广泛流行。曾流行于山西、陕北一带,后遍及全国城镇农村。
腰鼓舞属集体舞蹈,用于欢庆、热烈的场面,多在年节喜庆时演出,有时也插入秧歌队伍中,随着秧歌队边敲边舞。表达人们欢欣鼓舞的心情和汉族劳动人民的英雄气概。舞者男女都有,均穿彩服,腰间挂一只椭圆形小鼓,双手各持一根鼓槌,鼓槌上扎有红绸,边打边舞,鼓点变化丰富,节奏强烈,舞步多变化,能走出各种复杂美妙的图案。腰鼓队少则四至八人,多至数十人甚至上百人。
鼓呈长筒粗腰形,长约1尺左右,直径5寸,用宽布带穿于鼓环中。表演时,腰鼓斜挂在表演者的左侧腰间,双手各持一鼓棰,左右开弓,时而击边,时而击面,相互交替击鼓,或双手同时前后击鼓。同时变换各种队形,并表演跑、跳、蹦、丢单叉、丢双叉等技巧。
腰鼓舞的特点是鼓点和舞蹈动作紧密结合,鼓点变化无穷,诸如起点、此点、流水、单点、花点、乱点、紧三棰等,表现出不同的节奏和情绪。舞姿有“踢腿”“转身”“骑马式“飞脚”等。集体表演的腰鼓队形富于变化,有“卷白菜”“九连环”“十枝梅”“丹凤展翅”等。表演时情绪热烈,动作健壮,队列整齐,气势浩大。舞者踩着清脆的鼓点,动作豪放潇洒,在大钗、大钹的伴奏下,变换各种队形和舞蹈动作,节奏鲜明紧凑,扣人心弦,给人一种朝气蓬勃、激昂向上的感觉。
腰鼓舞历史悠久,在旧唐书中就记载有腰鼓的名称。全国普及的腰鼓舞,是老一辈文艺工作者在民间腰鼓舞的基础上,从动作的设计,乐器的配置,队形的变化,都进行了推陈出新和加工提高,使这一汉族民间舞蹈更臻于粗犷、豪放、雄浑和欢快,成为全国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舞蹈形式。
上世纪50年代初,南川城乡盛行腰鼓舞,人们以腰鼓舞这一浓郁而又奔放、热烈的民间舞蹈欢庆新中国的诞生,欢庆人民当家作主。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三十年间,腰鼓舞在南川一度中断流行。改革开放后,弘扬民间文艺,丰富城乡文化生活,腰鼓舞又在南川城乡兴起,并广泛流行。
目前,南川各乡镇有腰鼓队,几十支歌舞队中几乎都有腰鼓队。节日、庆典活动有腰鼓舞表演,在城区广场、公园、乡镇文化广场等常见腰鼓舞排练或表演。
资料来源:区文化旅游委、区文化馆(区非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