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舞,又名“扭秧歌”,其历史悠久,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之一。
秧歌舞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起源于农业劳动,人们在田间辛苦插秧、薅草、锄禾、耕田劳作,以敲锣打鼓来助兴,早在宋代就有农事中唱秧歌的记载。后来人们不断丰富发展,将农民劳动之余自娱自乐的歌舞形式统称为秧歌。还有一种说法,秧歌舞起源于先民们在庆祝战争胜利和获得猎物时,为表达激动之情,随意手舞足蹈,用简单的形体语言表现喜悦之情,这就是秧歌舞最初的雏形。到后来演变成人们伴随 在器物、木头上敲击出简单粗犷的节奏,踏歌起舞,共享欢乐,最终演变成今天的秧歌舞。
据记载,南川秧歌舞早在明朝中期就已基本形成固定的表演形式。到清朝中晚期甚为流行。民国年间和20世纪50年代,南川秧歌舞的流行达到了鼎盛时期,城乡随处可见秧歌舞表演。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秧歌舞基本消失。改革开放后,消失多年的秧歌舞又在南川城乡恢复起来。如今城乡的数十支歌舞队,秧歌舞是歌舞队的主要项目之一。每逢节假日或节庆,无不看到秧歌舞表演。
如今的秧歌舞也有所创新,服饰艳丽喜庆,表演欢乐明快,让人倍感亲近自然。秧歌表演时,演员身穿艳丽的民族服装,手拿扇子或手巾,扮成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边舞边走,随着鼓声节奏,变换队形,表演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红火热闹,规模宏大,气氛热烈。
资料来源:区文化旅游委、区文化馆(区非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