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烽火中的南川担当
发布时间:2025-09-04 08:55:26 来源:
新闻摘要:

  

  □ 张建

  在重庆市南川区档案馆的库房中,一卷卷泛黄的档案静静陈列,它们以无声的笔触记录着这片土地在抗战中的血与火、顽强与坚守。从海孔洞的飞机轰鸣到金佛山的药草芬芳,从废墟上的标语到民众的坚韧斗志,生动地拼凑出一幅南川人民在民族危难中挺身而出的历史图景,展示了抗日烽火中的南川担当。

  不屈之城

  日机轰炸下的坚守挺立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重庆成为战时陪都。南川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抗战大后方的重要战略支点。1938年南昌飞机厂从江西迁至南川丛林乡的海孔洞,并更名为“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第二飞机制造厂”。这座隐藏于天然洞穴中的工厂成为战时飞机制造的核心基地,生产了战斗教练机、滑翔机及中国首架自主设计的运输机“中运一号”等。尽管日本间谍多次侦悉该厂的存在,却因山高林密始终未能定位目标,转而疯狂轰炸南川县城及周边乡村。据四川省档案馆公布的《1940年日机空袭四川常经航线图》显示,南川处于从湖北起飞轰炸重庆日机的必经航线上,日机轰炸前的试探或轰炸后返航泄弹,均可能选择离重庆较近的南川。

  1939年至1941年,日军共对南川实施9次轰炸,出动飞机180余架次,投弹500余枚,造成450多人伤亡、1800余间房屋损毁。档案中一份南川县政府呈文记载,1939年10月13日,南川县城第一次被轰炸,就有18架日机低空扫射并投下93枚炸弹,全城死伤逾300人,被毁房屋800余间。残垣断壁上“谁杀死了我们的同胞?谁炸毁了我们的房屋?”“抗战必胜”等标语,成为南川民众“坚韧”精神的鲜活见证。

  国药之光

  金佛山黄常山的抗疟奇迹

  抗战期间,日军封锁导致奎宁供应中断,全中国面临疟疾肆虐的问题。而金佛山的道地药材黄常山被研究发现具有显著的抗疟效果,成为奎宁的替代品。1937年,南川籍留美归国的农学家刘雨若创建金佛山垦殖社,开展药材种植等。1942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的南川人刘式乔发明了使用直接扦插法种植黄常山。“直接扦插”的技术革新,在垦殖档案中被详细记录,展现了南川有志青年科学救国的实践和奋勇“争先”的责任担当。

  经过努力,金佛山黄常山种植面积达到1000亩。国药黄常山被列入抗战国策后,由国民政府中央农林部直辖的南川金佛山垦殖实验区负责黄常山种植,军政部军医署负责黄常山药丸的研制生产,有效解决了中国疟疾之困,缓解了前线的疟疾危机,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关键医疗支持。

  思想觉醒

  共产党领导下的救亡运动

  作为抗战大后方,南川地下党以团结全民族抗战为前提,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南川民众的抗战热情。1937年,中共党员张述成担任南川私立道南小学校校长,秘密培养青年学生成为抗日骨干。1939年2月,中共南川特别支部成立,组织领导南川各阶层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学校为阵地,广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据道屏中学的教师档案显示,当时有南京雨花台烈士程履绎在内的一大批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复旦大学等高校的进步青年来到南川任教,从而形成一支进步力量。他们发动师生成立歌咏队、话剧队,上街演讲、示威游行、募捐慰问等,创办《烽火》《号角》等抗日壁报。进步老师李兴渊两次创作《南川被炸歌》揭露日军暴行,将抗日宣传从校园推向全社会。特别是中国直属第七保育院和中国第二飞机制造厂迁至南川后,南川地下党通过各种途径与他们取得联系,使其成为培养革命人才的摇篮和保护共产党员的隐蔽所。南川地下党还联合县内各界知识分子成立“九递诗社”,以“扬国威、涨士气、壮军容、寒敌胆”为宗旨,吟诗150余首,编纂成《送川军出川抗敌将士诗集》,以“开放”包容的文化凝聚民众斗志。

  热血报国

  南川儿女的战场丰碑

  通过南川党组织的抗日救亡宣传,唤醒了南川人的民族意识。年轻的南川儿女踊跃参军。1938年到1945年间,共有16887名南川青年奔赴战场,平均每年向抗日前线输送新兵2000多名。1944年冬,南川召开知识青年志愿从军演讲会,168名青年学生当场报名从军。共产党员任浩若、皮以德等也纷纷放弃学业和优越的家庭环境,奔赴抗日圣地延安参加革命。

  南川儿女一旦成为一名抗日军人,就集国仇家恨于一身,在抗日战场上冲锋陷阵,用血肉之躯换取国家和民族的胜利。如,陆军第5预备师13团3营7连上等列兵唐文灿(南极乡人),1941年在江西武溪与日作战时独身冲入敌阵连杀3敌,中弹牺牲;陆军暂编66师2团机枪3连连长李智渊(三泉乡人),辗转八年战场,1945年在奉令去蒿县办理日军受降时不幸遇难。据档案记载,在抗战中报回南川县政府的阵亡将士名单有589人,而实际牺牲者不止此数,无名英雄的鲜血,铸就了民族独立的丰碑。

  后方脊梁

  粮秣与物质的倾力支援

  南川作为抗战后方,承担起粮秣与兵源重任。1938年南川成立了出征抗敌军人家属优待委员会。从1937年至1946年,全县累计慰问抗日将士家属优待谷5.2万石、优待金182.69万元、安家费1300万元,稳定了军心,解除前方将士的后顾之忧。

  抗战期间,南川在生活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战,累计为前线捐献黄谷约2552.54万市斤、碛米约261.95万市斤,捐献飞机募款63830元。同时,积极捐款捐物支援抗战。1939年8月,南川妇女界缝制军鞋821双,募征寒衣款1400元,寄往抗日前线。1943年8月,县慰劳抗战将士委员会发动民众做青布圆口鞋6000余双,募集现款法币4万元,寄往湖北慰劳湘鄂大捷抗战将士。1945年春,南川各界人士募钱60余万元,购买烧饼、毛巾、白布等物,赠送开赴抗日前线的驻县陆军56军及新编17师官兵。南川还多次奉令征用民工。1935年修筑川黔公路,征调民工2000余名。1936年修筑川湘公路,征工2.3万人,超全县壮丁总数之半。1938年修筑丛林至海孔洞支路及飞机制造厂,征工1万有余。每一粒粮、每一分钱、每一个劳工,皆是南川民众的赤子之心,是重民族大义、顾国家大局的“忠勇”精神。

  微光永存

  档案中的个体叙事

  泛黄的档案里,不仅记录着真实的历史,也藏着普通人的悲欢与坚守。1940年5月,南川人张才常在洪崖洞躲避日机空袭后拍了一张照片,他在照片背面写到“连日警报声中的行……真让人晕晕迷迷,日夜难安”,道尽普通百姓的流离之痛。而在馆藏的《新青年》扉页,南川人卢文仲在1941年5月购得此书时写下感悟,“新青年杂志欲购已久,曾数度询购于渝蓉各大书局未果……是日往蜀亚书局见斯书……虽照原价特加六十,但亦乐购之……”倾诉购书之艰与求知之切,折射出南川战时知识分子苦苦寻觅的精神追求。

  更令人动容的是,新一军30师90团第2营四连的陈克復在抗战胜利后在给父母的信中写到,“因为国家多事之秋,正是年轻出力之时,所以就只尽得国家义务,就难尽家庭孝意了……由印转昆明到湖南,前后与敌战了四次,幸天佑未受伤。最高兴的是现在日本投降了……”真实再现了普通人战时的苦难和对家的牵挂。这些碎片化的个体叙事,拼合成抗战烽火中南川民众的集体肖像,诉说着战火中的家国情怀。

  南川的抗战档案犹如历史的明镜,它记录了一座城的苦难与荣光,一群人的牺牲与奉献。今日重温,不仅为铭记血与火的岁月,更是要传承那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唯有如此,方能筑牢“坚韧、忠勇、开放、争先”的重庆城市精神长城。

相关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