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向祖兵
在德隆镇的乡间巷陌,活跃着一支特殊的“银发宣讲团”。成员都是本地老人,虽鬓发如霜却精神矍铄、善讲政策,成了乡亲们眼中“自己人的讲解员”。他们用乡音土语拉家常,让惠民政策变得生动亲切,切实打通政策下基层“最后一公里”。
破冰:
从拒之门外到敞开心扉
时间拉回半年前的一个午后,社保干部小赵抱着政策文件敲响李学权家的木门。74岁的老人透过门缝看了一眼,“哐当”一声把门关上,嘟囔道:“别拿这些‘天书’糊弄人!我看不懂,也不信!”因对社保政策有疑虑,在他眼中,干部讲政策总带“官腔”,不如田间地头的话实在。
转机在一个阴雨天出现。李学权干农活时不慎滑倒,住院花费近万元,自付4000多元医药费更让家里经济紧张。正当他对账单发愁时,镇民政干部小李和小赵闻讯赶来。这次他们没带文件,而是拿着退役军人医疗救助申请表,坐在病床前手把手教老人填写。十几天后,3000元救助金打到存折上。李学权摩挲着存折数字,哽咽道:“原来政策真能帮咱过日子,这么好的事咋不早说!”
小赵无奈解释:“现在政策多在网上推送,村委也贴通知。但镇上近70%老人用老年机,有的眼神不好,有的见干部就犯怵。”“政策再好,送不到心坎里也是白搭!”李学权拍腿提议,“让老人讲给老人听,大伙肯定信!”镇政府迅速响应,在各村遴选有威望、有活力的老人组建宣讲队。很快,一支由老支书、退役老兵、退休教师和乡村医生组成的6人宣讲队正式成立。
创新:
乡音讲政策,银龄暖人心
每天农闲或傍晚,德隆镇各村村口大树下、院坝里就热闹起来。银发宣传队员先自学吃透政策,再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讲给乡亲。银杏村李光学每次宣讲都带着一张边角磨亮的医疗报销单。“大伙瞅瞅,住院花5000报销3500,好比去瓜田挑西瓜,会挑的才能捡到最甜的!懂政策,就是会过日子!”他带着乡音的讲解总引来笑声和赞同。
张文把防诈骗知识编成顺口溜。他坐在石凳上拍腿对老伙计说:“天上掉馅饼,地上准有坑!村东头老周信了‘免费领鸡蛋’,结果被骗2000块,这教训得记牢!”
他们依托“乡村坝坝加油站”,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乡村治理政策等内容。去年以来已集中宣讲22次,覆盖2000余人次。同时积极开展防火防盗、防诈骗等安全宣传,通过“以案释法”提高群众防范意识。
银龄互助的暖流也在宣讲间隙涌动。67岁的宣讲队员张方平道出大家心声:“别小看买菜拿药这些小事,对高龄老人都是大事!咱们能帮一把是一把。”队员们主动与特殊困难老人结对,帮助跑腿解决实际困难,更给予情感慰藉。独居陈奶奶缺降压药,队员发现后反馈,3天内药品就送到老人手上。
调解:
老面子解决新难题
银发宣讲员的本领不只宣讲,矛盾纠纷调解更是拿手好戏。茶树村老支书朱正雄总揣着磨旧的蓝布笔记本,谁家有困难、需要帮助都记得清清楚楚。傍晚他常坐在村口石阶上,摇着蒲扇对乡亲说:“政策要懂,邻里要和睦。就像张家大姐这腿脚,符合申请残疾人补贴条件,明天我就帮你去镇上申请!”
遇到邻里纠纷,洪湖村宣讲员王致有妙招。他不搬法条、不说教,而是搬小马扎坐到当事人中间:“远亲不如近邻,当年你家盖房,人家还帮着抬过梁呢!这点地界纠纷,值得红脸伤和气吗?”就用这般“唠家常”“评评理”的方式,把许多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宣讲队还鼓励老同志到社区“亮身份”,引导群众参与移风易俗,弘扬文明乡风。哪家办丧事想大操大办,老人们就上门劝:“日子过好了,省下钱给娃买书、给老人买营养品多好!”
去年以来,政策宣讲队累计协调处理矛盾纠纷125件,成功调解118件,成功率达94.4%;开展便民服务1245人次,帮助群众解决漏雨房屋维修、独居老人送餐等困难41个,构筑起坚实的情感支持网络。村民们纷纷称赞:“老同志们说话有分量,我们信得过!”
深化:
银发智囊团赋能基层治理
如今宣讲队已发展到12人,成为德隆镇亮丽风景线。曾经的“钉子户”李学权成了队伍“主心骨”,他在分享会上动情地说:“我现在才明白政策是咱们的靠山,不仅要自己享福,更要带着村民一起受益!”前阵子,队员们摸排发现3户特困家庭:独居陈奶奶缺降压药、精神残疾小伙小罗家徒四壁、留守儿童妞妞学费没着落。情况报给镇里后,不到一周救助全到位。
队伍带来可喜成效:老人政策知晓率从42%跃升至89%,救助申请率增长62%。更令人振奋的是,这些银发长者还组建“智行先锋团”,在集镇改造等项目中大显身手。他们凭借丰富生活经验和专业知识,为排水系统设计、街道宽度规划、老人活动场所设置等提出众多贴心建议,让工程更符合长者需求。从“破旧小村如何改造”到“高龄补贴认证如何推广”,这些基层治理难题都在银发智囊团讨论中找到接地气的解决方案。
夕阳西下,银发宣讲员们仍穿梭在街巷中:“张大哥,养老保险认证别忘了,我帮您操作。”“李婶,报销流程再给您细说一遍。”这些温暖叮咛,让德隆镇每个角落都洋溢着温情与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