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特色产业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5-09-01 08:50:59 来源:
新闻摘要:

  

  □ 记者 张朴

  8月26日,“同心聚力巴渝行”集中采访报道组深入我区,沿着大有镇水源村至头渡镇前星村调研路线,实地探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发展实践,解码政协委员履职尽责背后的乡村振兴密码。

  高山蔬菜:

  从“田间”到“舌尖”的富民产业链

  在大有镇水源村高山绿色蔬菜基地,钢结构大棚整齐排列,棚内番茄挂满枝头、黄瓜顶花带刺,一派生机盎然。这片由逢秋荣高粱种植专业合作社于2013年打造的基地,如今已从最初的零散种植发展为占地330亩的现代农业示范样板。

  “我们搭建了‘水肥、土壤、光照’一体化监测管理平台,200亩种植区域实现水肥精准调控,既保证了蔬菜品质,又降低了生产成本。”区政协委员冯秋容介绍,基地主打番茄、黄瓜、高山莲白、羊肚菌等特色品种,2024年总产量达340万斤,年产值突破1000万元,产品不仅覆盖重庆中心城区,还辐射贵州毗邻地区。

  更显著的是产业带来的富民效应。通过“合作社+生产基地+农户”模式,基地带动周边60余户农户加入种植队伍,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户均年增收1万~2万元。“以前在外打工顾不上家,现在在家门口种菜,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正在基地采摘蔬菜的村民王大姐笑着说。如今,这里的种植经验已吸引四川、贵州及重庆其他区县多批次考察团到访学习,成为区域特色农业的“活教材”。

  农文旅融合:

  生态资源变身“流量密码”

  在金佛山南麓,飞拉达项目的红色攀岩线路沿崖壁蜿蜒,游客们系着安全绳在峭壁间穿梭,不时传来阵阵欢呼。头渡镇飞拉达项目,坚持“最小生态冲击”原则,将三条线路巧妙嵌入自然崖壁:150米的初级道适合亲子体验,400米的中级道以半月桥、垂直速降引爆网红效应,高级道的悬崖咖啡屋更成了打卡地标,自2015年建成以来已荣获“重庆市体育旅游精品赛事”等多项荣誉。

  “我们不仅要让游客玩得刺激,更要留得下来。”区政协委员周明君指着不远处的金山湖畔露营基地介绍,这片占地70余亩的营地沿湖而建,整合了滑翔伞、热气球、漂流等“水陆空”运动资源,配套100个豪华自搭营位、30个烤肉区及亲子活动区,去年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

  委员履职:

  当好乡村振兴“助推器”

  调研中,报道组发现,南川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区政协委员的持续发力。

  冯秋容委员多年扎根田间,不仅引进优质品种和种植技术,还牵头与重庆多家商超签订直供协议,打通“从田间到货架”的绿色通道;周明君委员始终将推动头渡镇农文旅融合发展作为履职重心,为让飞拉达、露营基地等单点项目形成集群效应,她带领团队深入一线开展专题调研10余次。从清晨的景区客流高峰监测,到深夜的村民座谈,详细记录下游客对交通接驳、标识指引的反馈,以及商户对业态联动的诉求,推动当地完善旅游标识系统、加密乡村公交班次,真正实现了“景点成线、线路成面”的融合发展新格局。

  从高山菜园的丰收图景到山水间的欢声笑语,委员们在田间地头琢磨“品种改良”“销路拓展”,让高山蔬菜从“土疙瘩”变成“金疙瘩”;在山水间擘画的“线路串联”“业态创新”,让生态资源蜕变为“流量密码”。当产业的根系扎得更深,当委员的担当落得更实,南川的乡村振兴画卷上,正不断增添着“产业旺、百姓富、生态美”的鲜活笔触,每一笔都写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一抹都透着协同奋进的力量。

  市政协研究室副主任陈美环,区政协副主席杜帆参加。

相关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