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江龙舞
发布时间:2025-09-01 08:48:14 来源:
新闻摘要:

 

  水江原名“龙见场”,得名于站在高处看水江老场,恍若一条巨龙盘踞,龙头在青龙嘴,龙尾在现水江中学,再加老场有一块石头,左右低、中间高,名叫青龙脊。之所以又叫水江,是因水江盛产龙骨石,曾有人在江中得一奇异龙骨石,上显“水江石”三字,所以又改名水江石。

  龙作为中国古老精神传承的图腾,自古就在中国大地以各种方式予以呈现。龙舞则是其中流传最为广泛、形式最为多样的方式之一。中国龙舞都具有节奏鲜明、鼓点强劲、气势雄伟、催人奋进等特点。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是中国各地汉族的一种古老习俗文化,广泛流行于中国各地如广东、浙江、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及山西等地区。

  据汉代学者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记载,当时已经有了形式比较完整的龙舞:在祈雨雪的祭祀活动中,春季舞青龙,夏季舞赤龙或黄龙,秋季舞白龙,冬季舞墨龙。经过2000多年的创新发展,中国民间龙舞已具备相当高的技巧(包括扎制艺术),表演形式也丰富多彩。

  水江龙舞的道具“龙”,吸取了中国其他地方“龙”的制作精华。“草龙”用草、竹、木纸、布等扎制而成,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利,多见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最多时达二十九节。如果是用于夜间表演的“火龙”,则制作工艺更加精致,先用竹篾编成圆筒,形成“龙身”,再糊上透明、漂亮的龙衣,表演时在“龙身”内点燃蜡烛或油灯,灯随龙行,流光溢彩,十分壮观。

  水江龙舞的技艺很为讲究,包括二龙戏珠、孔雀展屏、八仙过海、龙凤呈祥等12个套路,每一个套路又有不同的技法和动作规范要求。比如常见的开头部分,就有很多讲究:最先的“龙出洞”,标志着立春了,龙要上天;然后“二吐须”,龙出来之后要抖一抖自己的须子,就像人出门之前要梳妆打扮;接着“三点头”,跟周围的人点一点头,告诉大家春天到了,万物复苏,都该起来干活了;再接着“拜四方”,四处游走,就像人们走亲访友一样,借以问候在场的观众。其他还有很多讲究,不一而足。

  水江龙舞队与其他龙舞的区别还在于,水江龙舞是雄雌一对,一公一母。雄龙由男性为玩龙手,雌龙则由女性为玩龙手。

  母龙体形相对小于公龙,身显娇丽柔美;公龙则显得雄壮凶猛,甚显阳刚之勇。表演时,除拜四方、龙出海、龙搅水、龙翻身、半翻、拜尊长、龙游水、龙脱皮、龙盘柱、摆龙门等动作外,还扮有公母相爱、雄雌相恋等艺术表演,并与当地民俗紧密相连,套路丰富,动律谐趣,伴奏音乐独特,道具构思巧妙,造型夸张,服饰精美,很是壮观。

  水江龙舞多见于传统的元宵节或重大节庆,特别是正月十三至十五期间,各村龙舞汇聚一处,竞相媲美,此起彼伏,热闹非凡。近年来,水江龙舞不仅传承了传统技法,并且在龙身制作、意境营造、伴奏音乐等方面不断创新探索,融入现代元素,让龙舞表演更加精彩。2014年,水江龙舞被列为南川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资料来源:区文化旅游委、区文化馆(区非遗中心)

相关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