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笙歌苗舞
发布时间:2025-08-28 08:52:38 来源:
新闻摘要:

  

  南平,旧时名“陈家场”,又叫“陈巴场”。很久以前因陈、巴二姓同居场上而得名,后巴姓因赋役繁重,一夜举族逃去,只余陈姓,故改称“陈家场”。宋朝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因南平军驻此,故名“南平”。南平后山村是南川唯一的苗族聚居地,其笙歌苗舞独具特色。

  后山村苗族亦称“红头族”,现有50余户近300人,共有熊、马、杨、陶、罗、张、古、李8种姓氏。相传这支苗族早先居住在贵州的深山老林,于清朝初年入川,并在南平镇的孝子河畔、岩子坡、高岩头沿河两岸定居下来,繁衍后代,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最先在此定居的苗族有陶万、罗希顺、熊大顺、杨沙等人。后来又有马树延等迫于拉壮丁、逃荒等故,从基江县的文家沟、南桐矿区的青年乡等地陆续迁入。上世纪70年代初,南川县为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将所有苗族迁入后山村一社聚居。

  苗族历史悠久,是著名的能歌善舞少数民族。青年男女的自娱性集体歌舞多被称为“踩堂”。由于“踩堂”离不开芦笙的伴奏,所以又称为“芦笙舞”。由于地区差异,不同地区的“芦笙舞”也有所不同。有“广西融水芦笙舞”“贵州黔东南芦笙舞”“贵州花溪芦笙舞”等众多的“芦笙舞”形式。男吹芦笙女作舞,是苗、侗民族的传统习俗。苗族的青年男子,在必须吹得一手好芦笙、能参与集体的“芦笙舞”之外,如还能掌握高难技巧的单人或双人“芦笙舞”,就会成为大家的偶像。

  过去,每当年节喜庆时,后山苗族的青年男子和妙龄少女就会自动聚到一起,边吹芦笙、边跳“芦笙舞”。不少女子与男芦笙手同站一个内圈,毫不逊色地边吹奏芦笙边与外圈的男女共舞。两个舞圈相互交叉换位,一会儿向中心蹦跳聚拢,一会儿又向外围旋舞散开,有如朵朵鲜花争相绽放,又如缤纷彩蝶纵情飞舞。其舞蹈风格的古朴潇洒,和舞者发自内心的喜悦,常常感染围观群众,一同手舞足蹈忘情歌舞。

  后山苗族传承了上古苗家习俗和文化。特别是每年农历十五“踩山节”和八月二十八的“火星节”,以及祭祀歌、情歌对唱、嫁娶歌等苗家文化。苗族歌舞内容丰富,有歌唱爱情的芦笙歌舞,歌唱新生活的群体歌舞,祭奠亡魂的芦笙歌舞,嫁娶的哭闹歌舞,火星节的火把歌舞,踩山节的踩山歌舞和敬酒歌舞等等。

  南平镇也因此曾被四川省命名为“笙歌苗舞之乡”,至今仍有一年一度的“踩山节”等民俗活动,将笙歌苗舞不断传承和发扬。

  资料来源:区文化旅游委、区文化馆(区非遗中心)

相关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