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踩高跷
发布时间:2025-08-25 09:01:37 来源:
新闻摘要:

  

  踩高跷,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是汉民族的传统娱乐活动,也是我国古代百戏之一,早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古代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故称“高跷”,再用绳索缚于腿部,故称“踩高跷”。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

  高跷由木棒刨制加工而成,一左一右两根,下圆上扁,中间做一个支撑点,表演时脚踩在支撑点上,扁头部分绑在表演者腿上,圆头部分为脚触地行走。高跷有高有矮,一般70厘米左右,技艺越好,高跷越长。

  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灵活多样。其表演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重扮象与丑逗,武跷则强调个人技巧与绝招。还有单跷、双跷之分,双跷多绑扎在小腿上,以展示技艺;单跷则以双手持木跷的顶端,便于上下,动态风趣。表演内容有扮戏曲折子,如《闹天宫》《八仙过海》《水漫金山》等戏曲人物的妆扮,也有根据地方传说自创曲目表演。扮演者大多身着戏装,浓妆艳抹,且歌且舞。各个角色因扮演身份不同,造型各异,高跷高低也不尽统一。比如《水漫金山》中,法海木脚高达4尺,小沙弥2.5尺,鱼兵虾将因要翻滚起扑打,所以木脚只高1.5尺。

  踩高跷多在一些民间节日庆典时表演,表演者脚上绑着长木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观众远近观赏,也便于流动演出,不受舞台限制,因此深受群众喜爱。

  东城“高跷”历史悠久,据老艺人讲,已流传数百年之久。72岁的肖光全老人听祖辈说,东城桥榜一带历来有“踩高跷”的习惯,在他们村的同龄人中,大多都会踩高跷。

  上世纪50年代初,东城土桥高跷队常参加南川的集体表演活动,如军属拜年、春节迎新等,当时有20多人的队伍,后来逐渐式微。改革开放后,肖光全和妻子胡文信重新组建30多人的高跷队,成为南川唯一的高跷队。到1991年,这支队伍组成东城土桥社区文工团,以高跷为主力的文艺队伍已达到60多人,成为南川当时最为活跃的民间文艺团体。发起人之一胡文信还于2011年参加了中央文化干部管理学院举办的“全国基层文化队伍示范班第一期业余文化骨干培训班”,其孙女肖玲大学毕业后也回乡继承祖业,使东城高跷得到传承发扬。

  资料来源:区文化旅游委、区文化馆(区非遗中心)

相关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