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宵,又称“连厢”“年箫”或“打道钱”。历史悠久,流传的地域遍及整个川渝地区,又因伴舞的唱词帮腔,每上句末尾都有“柳连柳”作衬词,舞者手舞莲箫作道具,而被称为“柳边柳”。莲萧系一竹棒,约长三尺,每节有铁丝穿过,铁丝上串有小铜钱,舞动时铜钱发出清脆的碰击声。舞者不时将萧有节奏地扣击地面,并拍打身上的肩、胸、腰、腿各部份,其声铿锵悦耳,且边舞边唱,表演者人数不拘,一人至数人,十数人均可,人多更为壮观动听。
南川的双竹莲宵《柳啊……柳连柳》,最富巴渝风情和民间特色。身着浓郁巴渝民族风情服装的演员们包头巾、红绣衣、土布鞋,手持绿色竹棍,节奏明快,十分喜气。
沿塘肉莲宵,是全国少有的一种莲宵形式。不用竹棍为道具,而是用手拍打肩、胸部、腿部、脚部的响声、配上莲宵的音乐和舞步,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一种莲宵形式。肉莲宵表演以手为莲宵,赤手空拳,一般一人独舞,或数人群舞,队形穿插变化,简便活泼,用秧歌步伐向前行进。既可用编好的词,也可即兴发挥,并以唱词锣鼓伴奏,拍打肩、胸、腿、脚等部肉体8拍、16拍、32拍。
沿塘“肉莲宵”起于鸣玉,传于沿塘,是当地民间艺人自行创作。据说在1989年,南川举办民间文艺调演,鸣玉文化站准备了莲宵节目,文化站长解鹰率队进城参加调演。可到了演出现场,才发现程志学、卓明健、李德君三个演员都没带道具“莲萧”。情急之下,三个演员向解站长保证,没有莲萧也一样可以把节目演好。解站长无奈,只得听由演员发挥。节目开始后,三个演员赤手空拳,全身仅穿一条衬裤,随着唱词锣鼓的伴奏,以手代替道具莲萧拍打肩、胸、腿、脚等部位,步伐娴熟,节奏分明,舞姿明快,整齐划一。并随着节奏越打越快,从传统的8拍到16拍,高潮时达到32拍,博得全场上下雷动的掌声与喝彩声,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后来,解鹰站长调任沿塘,一心想将肉莲宵传承发扬,专程返回鸣玉拜访肉莲宵创始人程志学、卓明健、李德君三位演员,并在沿塘一带组织村民学习训练。直至今天,已成为沿塘一带红白喜事或者节庆假日常见的民间艺术和娱乐活动。除沿袭传统的唱词和节奏外,还有反映时代特色的自创莲萧唱词,内容包括普法宣传、宣扬和谐等,不仅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也是宣传政策、倡导和谐的工具。
资料来源:区文化旅游委、区文化馆(区非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