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平
正值避暑旺季,德隆镇茶树村吴兴秀家人来人往,20年前,她最大的心愿是去沿海打工,挣钱回家重建房子;20年后,她从村妇变成了农家乐老板娘,不仅重建了房子,还在城里买了房,靠着金佛山吃上了旅游饭,靠着大树茶过上了好日子。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深刻阐释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辩证统一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大地上,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在南川,我们不断践行这一理念,让许许多多的吴兴秀有了幸福生活,一幅从生态保护到绿色发展的富春山居图正徐徐展开。
生态保护:坚守绿色底线,守护自然本底
李光明三兄弟用40余年守护银杉,汪启禄用30年将荒山变绿林,山王坪40年栽出8000多亩森林……南川人对生态保护的执着,早已融入血脉,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对生态优先的坚定信念。
金佛山占据了南川一半的面积,南川人如眼睛般保护着它。南川积极强化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解决了长期存在的“九龙治水”问题;划定生态红线445.07平方公里,确保金佛山森林覆盖率达95%;严格项目准入,杜绝违法建设,构建起严密的巡护执法体系。同时,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气候变化监测、生物栖息地保护和环境综合施治,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与多单位合作申报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为金佛山的生态保护提供科学支撑。新物种“合溪石蝴蝶”、金佛山淫羊藿及大面积金佛山兰的发现……金佛山以不到全国的十万分之五的面积,保存了全国六分之一种类的原产种子植物和五分之一种类的野生动物,正是南川生态保护成效的有力见证。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绿色发展:“南拳北腿”齐出,绿色产业兴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善于作为,才能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南川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南拳北腿”齐出,各产业转型升级的绿色发展之路。
南川高起点统筹南北片区发展,南部片区“以旅促农”,以金佛山为核心,围绕“178环线”打造文旅康养产业带,形成“一山一片一带多点”发展格局;北部片区“以农促旅”,依托农业基础,推进“一镇一品”农旅融合推动农业附加值显著提升。两者共同构建起全域农旅融合发展格局,推动南川从单一的农业或旅游发展向多元融合的高质量发展转型,让生态资源转化为真金白银。
南川的转型不仅限于农旅融合。工业领域,南川实现产业转型升级,页岩气、风光水电等绿色清洁能源产业取代了传统的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同时,抢抓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机遇,集聚50余家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工业实力不断提升。商贸物流方面,南川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动发展,跨境公路班车将南川特色产品运往世界各地。
惠及民生:绿色福祉共享,全民自觉行动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当生态优势的红利开始显现时,南川老百姓不再守着山水没饭吃——金佛山方竹笋丰收时,笋农任发绪一个月收入可达一万多元,金佛山方竹林综合产值超5亿元。年轻人也被家乡的绿色产业吸引,如德隆镇的吴科,放弃上海的工作,回乡投身大树茶产业。
在南川,绿色发展理念已根植于南川人民心底。“178环线”上的陶坪村,村民自发成立“热血青年志愿群”,发掘景点、完善基础设施,吸引游客,让这个曾经的偏远山村焕发生机;笋农李伟每个采笋季不远千里从福建赶回,从来不会将方竹笋“一网打尽”,祖祖辈辈都教他,留笋母、保生态,来年才有好收成……“谁受益,谁负责”,这个朴素的辩证观,正让绿色发展方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南川全区上下的自觉行动。目前,美丽重庆建设南川行动正在实施,将进一步构建生态环境保护新体系,提升美丽南川新格局。
实践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南川在这一理念指引下,积极作为,在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和惠及民生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未来,南川将继续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坚定前行,续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