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香宝舞起源于清末民初,流传于南川北部片区,主要是大观一带,故名“大观香宝舞”。
大观香宝舞最先起源于小孩游戏的玩乐活动。道具是用一根竹竿,一头穿挂一个橙柑,在橙柑上插满人们祭祀用的香烛,在夜晚时分点燃香烛,在空旷的院坝进行玩耍。随着舞起,竹竿顶端的香烛光如流星一般穿梭往返,甚是好看。
由于香宝舞使用的道具有人们祭祀用的香烛,后来便逐渐被演化成人们用于祈福和消灾辟邪的一种民间活动形式。民间通常在秋收后或在春节期间舞弄,以此祈福风调雨顺,驱鬼辟邪。经过多年演变,其舞蹈动作大致和舞龙相似。人数不限,越多越好,主要队形也可呈一线排列,也可随音乐变换队形,舞蹈起来犹如一条条蜿蜒长龙在夜空底下腾挪闪躲,非常壮观。
大观香宝舞的就地取材,自娱自乐,通过舞蹈形式寄托风调雨顺,平安祥和的愿望,在体现当地群众的聪明智慧的同时,更是展现劳动创造美的民间艺术瑰宝,至今仍为大观群众常见的民间娱乐方式。
资料来源:区文化旅游委、区文化馆(区非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