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三下乡”实践团的年轻人带着法谚和真心来到太平场镇河沙村,努力种出一片不一样的“普法田”。他们走街串巷,把村委会、活动室、瓜棚都变成普法课堂,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将法律知识送到村民身边。
村委会里的“方言法庭”
“现在开庭!”村委会的长条桌当审判席,实践团的吴腾同学举起“法槌”,“啪”一声敲在桌上。围坐的老人们瞬间静了,眼睛直盯着“法庭”中央。考虑到村里老人多、子女常年在外的现状,实践团成员化身“法官”“原告”“被告”,用方言演绎着老人向子女追索赡养费的典型案例。
扮演“原告”的学生冯川,佝偻着背学村里张大爷的腔调:“我养他小,他凭啥不养我老?”“被告”冉云建梗着脖子:“我在外打工不容易……”一递一答间,《民法典》里的赡养条款,就顺着方言溜进了老人们的耳朵里。“最后,法官”吴腾敲着“法槌”严肃宣判:“赡养父母是子女的法定义务,被告需每月支付赡养费……”台下老人们交头接耳,不时点头,皱着的眉头渐渐舒展。
活动室里的防欺凌“小课堂”
“要是有人欺负你,该咋办?”在村委活动室里,一场别开生面的“校园防欺凌普法剧”正在上演。实践团成员带着孩子们角色扮演,用情景剧拆解校园霸凌的法律后果。
个子高的张键平演“欺负人的”,被“法官”王小燕拦下:“你推人是不对的,严重了要负责任!”孩子们笑成一团,记住了“不能打人”“要告诉老师”。扮演“法官”的王小燕趁热打铁,继续讲解准备好的幻灯片,指着上面生动的插图,给孩子们逐条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里的相关规定。孩子们围成一圈,亮晶晶的眼睛里满是好奇。积极回答问题的小朋友卓一航手高高举起,大声说道:“我知道!还可以告诉警察叔叔!”王小燕笑着点头,并让他上前领取奖励。
瓜棚下的“短视频普法”
摘完一筐西瓜,郑叔擦着汗叹气:“村里有些村民将农药瓶随意丢弃,污染环境……”实践团的罗翔举着手机:“大叔,这事儿有办法,我们拍一些视频给大家普法。”说干就干,罗翔拉上几个队员,以田间地头为背景,化身环保志愿者和普法宣传员。镜头前,生动有趣的情节案例不断讲述,针对农产品销路、农药污染、未成年人充值等问题,创作系列普法短视频。
他们用真实案例说清法律的方式,将《民法典》条款转化为“农药合规处理”“游戏充值退款”等接地气的普法短视频,通过村广播循环播放、村微信群宣传,让法律知识如夏日清风浸润乡村。
青春与乡土的相遇,法治与振兴的交融,在河沙村的夏日里写下动人注脚。正如河沙村驻村第一书记申强所说:“这些大学生带来的不只是一时的帮助,更是打开乡村发展的新思路。”
当高校智慧与乡村实践结合,一幅“普法护航、产业兴村、青春赋能”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河沙村徐徐展开。村民们茶余饭后围坐在一起,不再只聊家长里短,也会讨论起普法短视频里的法律知识;孩子们走在路上,遇到熟人还会模仿“小法官”的样子,有模有样地“普法”。
(赵世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