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溪乡历来民间文化繁荣,有玩龙灯、舞狮、耍花船、打腰鼓、唱花鼓、打莲宵、扭秧歌等多样形式,由于这些民间艺人居住较分散,人们在劳动之后、丰收之时、闲暇之余,找几个行家会手相聚显得不便,于是就有部分青年农民玩板凳龙取乐,久而久之,耍板凳龙也耍出了很多花样。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石溪板凳龙舞上已经龙头、龙身齐备。
石溪乡板凳龙舞的道具以板凳为主,制作大同小异。有用长板凳制作的,也有用短板凳制作的,还有用木板制作的,始终离不开板凳的形状。长凳龙约四尺长,短凳龙约二尺长,基本都是用竹篾片、稻草、青草、彩纸等精制而成,木板龙按龙的形状锯成,画上龙鳞。
从舞龙的形式上随参与人数的不同而各异。一般舞一条板凳龙需要4人,一人舞宝,其余三人各执板凳的一只脚,前两人、后一人。后一人在前两人的凳龙脚下左右翻滚,做出时而长途跋涉、时而腾云驾雾等惊险离奇动作。也可以一人玩、二人玩、集体大规模表演,而数十条凳龙随空而舞,有统一性也有随意灵活性,主要动作变化有翻、腾、滚、跳、跃、跑等,并配奏激昂欢快的锣鼓、音乐、歌曲。还可以伴随其它民间歌舞表演,如凳龙戏莲宵、凳龙跳秧歌、凳龙骑狮子、凳龙打腰鼓、凳龙赛龙灯、凳龙划花船等。
石溪板凳龙舞具有鲜明特色。一是广为流传。据不完全统计,早年石溪会玩板凳龙的人达到400多人,每个村都有10人以上的舞龙骨干。现在,石溪板凳龙舞已进入学校,成为当地学校的体育课程之一。玩板凳龙在石溪已成了一种传统习俗。二是形式多样。无论婚嫁喜庆和节日庆贺,还是生产生活和民俗活动,都有板凳龙表演,并且还衍生出系列板凳龙主题表演比如凳龙闹春、凳龙闹丰年、凳龙送新兵、凳龙迎申奥、农民凳龙健身赛等。三是创新发展。经过多年演变,现在的板凳龙已经从一条凳龙必须三人表演演变为一人或二人表演,一条凳龙表演发展到多条板凳甚至上百人集体表演,从农村院坝表演发展到广场和舞台表演,从单一的锣鼓配奏表演发展到音乐、歌曲、口令(号子)等。
石溪板凳龙舞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确认、立档、研究、保存的历史价值,而且具有宣传、弘扬、传承、振兴的现实价值。近年来,石溪板凳龙舞得到不断挖掘和深化发展,已成为南川的民俗文化品牌,被列入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重庆市文化局于2000年将石溪命名“板凳龙舞之乡”,《板凳龙闹春》2000年被重庆市文化局、重庆市团委、重庆市科委授予优秀节目称号。重庆市体委、重庆市农业局将石溪命名为“亿万农民健身乡镇”。
资料来源:区文化旅游委、区文化馆(区非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