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张朴
夏日的大金佛山178环山趣驾线路上,清风送爽,游人如织。在金山镇“文明康养178,美食运动一起吧”活动现场,小河萝卜的脆甜、特色油糍的香糯与游客的欢声笑语交织,这幅充满烟火气的图景,正是“178环线”避暑经济蓬勃发展的生动注脚。
政府搭台:
从“资源优势”到“产业势能”
“以前守着好山好水,却不知道怎么变成‘钱袋子’。”金山镇村民王福全的感慨,道出了“178环线”旅游经济发生的巨大转变。作为连接大金佛山景区与周边乡镇的重要纽带,这条环线坐拥高山草甸、溪流峡谷等生态资源,夏季平均气温仅24℃。政府的精准施策让这里的避暑经济迅速发展。“我们不搞‘大水漫灌’,而是聚焦‘生态+康养+文化’,把分散的资源串成线、连成片。”金山镇党委宣传委员杨娟介绍,举办此次活动旨在让游客感受南川独特的中医文化与金山特色饮食文化,确保游客吃得开心、玩得开心、住得舒心。当地还以“大金佛山178环山趣驾”品牌为核心,连续两年策划美食文化节、丰收节、刨猪汤文化节等特色活动,让游客四季皆能体验“新鲜感”。
为打通避暑旅游经济“最后一公里”,当地政府组织民宿、露营基地、餐饮业主开展文明礼仪及本土导游培训,将基础住宿餐饮转化为“有温度的在地体验”,推动避暑经济从依赖自然资源的“流量经济”,升级为以人文服务为核心的“留量经济”。
百姓唱戏:
从“靠天吃饭”到“主动创富”
避暑经济的红火,让越来越多村民尝到甜头。在金山镇特产展销区,58岁的李淑琴正忙着给游客打包油糍。这个用面粉裹着米豆馅的油炸小吃,是她祖辈传下来的手艺。“去年镇里办美食节,工作人员上门鼓励我摆摊,说这是‘金山味道’。”李淑琴笑着说,没想到初次亮相就成了“网红”,现在不仅自己做,还带着村里几个妇女一起增收。
村民的致富路越走越宽,从“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发展”。“以前在外打工,一年到头攒不下几个钱。”商户张弘渝表示,返乡开店后,通过美食节平台打响了金山镇品牌,商户也得到了实际帮助。民宿经营者周小波将自家老宅改造出3间客房,配上亲子游乐区,暑期天天满房。“守着家就能赚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他对比收入,发现比打工强了不少。
游客舒心:
从“到此一游”到“常来常往”
游客的青睐,不仅源于当地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也得益于服务的持续优化。“我们每年都要到这儿住上几个月,气候好,村民也淳朴。”游客李淑容告诉记者,金山镇李家沟的环境吸引她年年来避暑,“不仅凉快,还能学养生、做手工,孩子玩得都不想走。”
在中医药体验区,来自中心城区的游客张丽正在体验三伏贴。“这是我第三次来‘178环线’避暑,”她说,“以前担心吃饭不方便,现在农家乐能做“九大碗”;以前怕无聊,现在有徒步路线、农耕体验,全家人都能找到乐子。”游客李月美也表示每年都来避暑:“环境好,这次活动还能做驱蚊助眠的中医药香包。”
金山镇政府牵头完善沿线基础设施,新增48座旅游公厕、14个垃圾箱体和1个社区食堂,进一步提升了游客体验。截至今年8月,金山镇漂流项目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同比增长30%,收入139.5万元,同比增长15%。
如今的“178环线”已从单一“避暑打卡地”,升级为“春赏花、夏纳凉、秋采摘、冬民俗”的全季旅游目的地。政府的规划引领与群众的创新活力形成共振: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主动学习电商直播、民宿运营;政府则从“管理者”变为“服务者”,搭建产销对接平台。这条蜿蜒的环线,不仅串联起山水美景,更谱写了政府与群众同心同向、共赴富裕的生动篇章。